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自然赋能未来”科学艺术展开幕,未来家具、未来服装亮相
新京报 记者 展圣洁 浦峰 编辑 唐峥
2023-09-26 21:23
本次科学艺术展为公益展,将持续至10月22日。

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如果你觉得气候变化对你来说太过遥远,不如来看这个展览。9月26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国家自然博物馆、世界自然基金会、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科学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自然赋能未来”科学艺术展在国家自然博物馆临时展厅开展。本次科学艺术展为公益展,将持续至10月22日。


艺术家艾莉莎·辛格关于气候变化的作品。该系列的100多幅画作全部基于气候相关的数据图表、地图、文字或数字,通过艺术化的呈现,向公众传递气候变化相关科学知识。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展览以自然生长的低碳环保材料为载体和特色,向观众展示了42件馆藏标本,如岩石、海螺、海藻等,以及中外艺术家根据自然环境变化的数据创作的艺术品。

展览通过三大板块,介绍了自然的能量、人类的能量及中和的能量。踏进展厅,覆盖着大量菌丝、呈冰蓝色的球体引人注目。这是国内首个3D打印与负碳材料菌丝体结合而成的球体装置。艺术家通过3D打印制作出栖息体,覆盖菌丝在其上生长。装置由生物塑料制成,而菌丝可以帮助分解塑料,未来几十年内,这个打印体将被菌丝分解,形成新的生态环境。


观众在观看国内首个3D打印与负碳材料菌丝体结合而成的球体装置作品《生命态·菌丝共生》。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类似装置在展厅里还有不少,如,以废弃的海藻为原料、将自然有机形态与家居设计相结合的“海藻·几 2.0”,用细菌纤维素制作的未来低碳服装等。“这是此次展览的一大特点,”苗雨雁说,“不论是采用各种可降解材料制作的展品,还是麦秸板的展板,都聚焦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展示可再生资源与低碳环保的无限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包含了多个交互装置,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力量。如展厅内喷涂着紫色热敏材料的“冰山”,观众将手放在上面,可以短暂留下粉色手印,让人们在无形之中感受到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潜入正在酸化的海洋”装置前,观众可以跟随屏幕穿梭在幽暗深邃的海洋之中,旅途中会遇到渔网、食品包装等,点击可以查看它们从哪里来、又是如何影响海洋生物的。


喷涂热敏材料的“冰山”。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漫步展厅,不论是艺术家创作的以气候变化数据图为依据和灵感的绘画艺术品,还是因感受到观众经过时温度的变化而转动或停止的一排排小风车,你都能感受到人类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

国家自然博物馆党委书记万士林表示,“此次展览是国家自然博物馆6月5日揭牌后,举办的第一个科学艺术展,也是‘气候行动周’设立以来到自然博物馆巡展的第一站。”展览旨在唤醒公众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审视当下迫切的气候危机,并由此展开对生活、生产方式的反思与改进,自觉做好“大自然”的代言人。


编辑 唐峥

校对 刘越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展圣洁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浦峰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北京科博会顺义展区化身“未来能量场”
新京号
北京科博会现场东城展示“科创金三角”,互动项目人气爆棚
北京
这场“年会”都有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配套活动亮点抢先看
北京
设计暗藏巧思,2025北京亦庄半马奖牌、参赛服亮相
北京
“五一”假期,雄安新区迎来旅游热
新京号
江苏常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活动举行 28个重点项目签约总投资超150亿元
新京号
2025中国科幻大会:观众“足不出炉”就能“触碰未来”
北京
“聆听时代的声音”,北京电影学院当代艺术五人展开展
教育
一场跨越南北的文化对话,看到东莞多元视角下的“制造美学”
智库
2025中国科幻大会在石景山首钢园开幕!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