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任德永:做好大运河文化的播种者
新京报 记者 隋坤 王子诚 编辑 袁国礼
2023-09-14 00:39
近20年来,任德永先后参与了张家湾古城遗址、通运桥、燃灯塔、通州文庙、通惠河、御制通州石道碑等众多运河文物项目的修缮工程,为2014年大运河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8月10日,通州文庙,任德永身后是燃灯塔。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北京文化守护人任德永,1965年出生,北京市通州区文物管理所工会主席、北京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他原为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后被调入通州区文物管理所,一干就是将近20年。他先后直接或间接参与了通州南街清真寺等众多文物项目修缮工程。此外,他还在中小学进行大运河文化宣讲,将运河文化历史带进课堂,增强了青少年对大运河的认识与感知。


8月10日,北京市通州区博物馆,58岁的任德永说起大运河文化时,那些沉淀在丹青上的历史被他信手拈来,让在场的人听得入迷。


黝黑的皮肤,稍显凌乱的头发,走路带风的步伐,风格利落的任德永是北京市通州区文物管理所工会主席、北京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一位终身致力于宣扬与传承大运河文化的“工匠”。


北京市文物局公开资料显示,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调剂物资、制衡社会的有力手段。


作为大运河的北端终点,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在几千年的漕运历史中,积淀下了厚重的运河文化。


任德永不仅是运河文化的集大成者,更是播种者,这位“运河文化的传承人”说:“运河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保护运河、传播运河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9月5日,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任德永在船上介绍大运河历史,展示大运河文创产品。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与运河结缘


任德永称得上“文武双全”。


1988年,他从北京体育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通州一所小学当体育老师。那时,他1500米的专项测试成绩,相当于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准。


任德永的体育课一教就是将近10年,直到被“赶鸭子上架”当上历史老师。那是2000年暑假后的学期开学前,学校领导对他说:“下学期你来教历史。”


从体育跨科到历史,对任德永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据他回忆,当时备课资料并不多,学校只发了简单的课程讲解。为了当好一名历史老师,他开始自行查阅资料,潜入浩瀚的史海。


也就是从那时起,任德永与运河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区里给我们配了一个小册子,相当于一份乡土教材,上面介绍了古通州的文化,运河是其中一项。”任德永回忆,也就是从册子上面,他知道了“运河上漂来的北京城”,了解了通惠河开渠引水、为运河物资解决最后一公里运输的故事。国标教材里没有这些本土化的内容,但他想让学生们知家乡、爱家乡,这个小册子和身边的古迹就成了最合适的教材。


历史课上,任德永为学生们授业解惑时,一幅浩如烟海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离开学校前,任德永已经是学校历史学科的教学能手,还被通州区教研中心聘为中心组成员。但这些都不是让他最有成就感的成绩。


“那时学校周六还有半天课,我利用周六的时间组织同学们成立了一个历史兴趣班。这段经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任德永说:“当学生们亲自看到、摸到、感受到大运河历史文物时,眼神中溢出的欢喜和自豪,让我永生难忘。”


2000年春的一天,任德永带着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来到八里桥。桥边是京通高速与京哈高速,车流如梭,熙熙攘攘;桥下是幽幽桥影,风未起,草木静。


他抬高了嗓门,让声音压过车流:“世人只知此桥因东距通州8里而得名,却少有人知道它原名永通桥。”


元朝时,为了将运河物资用水路运往北京内城,元世祖命水利专家郭守敬挖建通惠河,永通桥就是架在这条河上的名桥,史称“陆运京储之通道”。因为地处交通要道,这里也是京城的军事重地。清末,清廷军队与英法联军、义和团与八国联军都曾在此激战。


那天,任德永站在桥边向兴趣班的同学讲述了这段历史,同学们听得一丝不苟。一位随做木材生意的父母来北京的南方学生对任德永说:“我家就在附近的建材市场,我从没想过,这里原来有如此深厚的历史底蕴。”


任德永说,感觉自己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一种文化的传承。从此,运河文化与中国历史的况味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后来,他带的班级还办过手工展览,几个历史兴趣班的孩子,主动制作并展出了运河相关的船锚、水闸等手办玩具。


兴趣班上,任德永还带着同学们走进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把燃灯塔、葫芦壶、张家湾古城等大运河沿线文物古迹当作课堂,让学生们现场感受历史的美妙与奇特。


2004年,因为历史课教得生动而出色,深受师生好评,任德永被调到了通州博物馆。


8月10日,通州区图书馆,任德永在翻阅资料,查询潞河书院的相关历史。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爱上运河


任德永是通州庞村人,自幼对通州古文化耳濡目染。


小时候,长辈经常跟他讲述燃灯塔与运河的故事。如今说起这些,他仍如数家珍:“燃灯塔全称‘燃灯佛舍利塔’,始建于北周年间,据传清代时曾在此发现佛家舍利。明代嘉靖七年,大运河的终点从张家湾改至燃灯塔附近,后来有了‘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的诗句。”


幼时的经历在任德永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直至站在历史课堂的讲台上,这颗种子破土而出。在调入通州博物馆后,他因工作之便畅览海量珍贵资料,对运河文化愈发痴迷。


在任德永心中,运河文化是块独特的美玉,是活着的流动的文化遗产。它造就了因运河而繁盛的张家湾城、通州城、北京城与天津城,“大运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堪比长城。”


凭借这份热爱,任德永几十年如一日地宣扬着运河文化。


2007年7月,大运河准备申遗,沿岸“4省2市”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以及北京、天津的相关工作人员齐聚福建漳州,研讨相关事宜。任德永作为北京代表之一参加了研讨会。


此前,任德永参加过在燃灯塔下举行的“运河文化论坛”。那次论坛由梁思成弟子、“运河三老”之一的罗哲文主持,还出版了一本论文集。任德永说,那本论文集是罗哲文等运河专家的心血,也是国内最前沿的运河文化研究成果。


他决定将论文集带到2007年的研讨会上。任德永足足带了20本论文集,“沉得像一袋水泥。”这份珍贵的资料到达会场后,迅速引起了大家的“哄抢”。没抢到的几位专家还特地找到任德永,询问“还有没有”。在那次研讨会上,论文集成了专家们争相传阅的资料。


看着如此“热闹”的场面,任德永心中泛起一份自豪,他认为“自己用一把子力气,为运河文化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任德永对运河文化的贡献远不止这些。


调离学校多年以后,任德永还经常主动回到校园,继续向同学生们介绍运河文化。在运河中学、南关小学、后南仓小学、张家湾镇中心小学等通州区的中小学校园里,他多次开办运河文化的宣讲课;而在燃灯塔、张家湾城遗址、通州文庙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场,他又像当年带领历史兴趣班那样,带领同学们近距离感受文物与文化的魅力。


从教育行业到文化行业,从历史课堂上的专业教师到大运河文化的播种者,在运河文化的宣传中,任德永孜孜不倦。


近20年来,任德永先后参与了张家湾古城遗址、通运桥、燃灯塔、通州文庙、通惠河、御制通州石道碑等众多运河文物项目的修缮工程,为2014年大运河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8月10日,通州区图书馆,任德永从书柜中寻找运河的资料。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保护运河


有一件事,任德永至今想起仍觉心痛。


在通州北关附近,有一道运河上的船闸。每年暑假,朝阳、西城等北京其他区县的孩子会趁暑假来此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但在2000年前后,因为保护工作不到位,运河水浑浊不堪,还散发出一股恶臭。船闸边上还有个滚水坝,能把臭水扬起来,几公里外就能闻见臭味。任德永说,经常有学生向他抱怨“运河怎么这么臭”。


臭味也曾困扰着附近的居民。


船闸不远处,运河水系中的北运河、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形成了一个“五河交汇处”,中心被冲出一座小岛,京榆旧路、通燕高速跨岛而过。


任德永说,多年以前,这一带河道不畅、淤泥堆积,臭味一股股地往周围扩散,谁也不愿意到这里遛弯儿。


为了改善运河水质,任德永和相关专家不停奔走呼号,利用各个渠道发声。终于,在多方的努力下,通州区于2016年5月印发《通州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根据“一河一策”原则,对多条黑臭河水制定了整治方案。


几年间,无数挖掘机与工人在淤积的河道处挖河槽清淤、局部调堤,越来越多的河道变得水流畅通,水质肉眼可见地好了起来。


如今,经过治理,上述几条河变得水流畅通,大量水鸟也聚集在附近过冬。


2022年,京杭大运河迎来自清末废除漕运百年以来,首次全线通水。这是一条让任德永“兴奋到睡不着”的消息。


虽然现在北京的漕运不比历史鼎盛时期,但全线通水的消息代表运河的文旅价值被开发利用。任德永说,有了观光价值,运河就离人更近了一点儿,运河文化和运河历史也会被更多人了解。


从去年开始,暑期来运河游览的学生已经可以坐船穿梭在通州至河北航段。“再也没有人向我抱怨运河的水臭了。”任德永高兴地说。


如今,穿城而过的大运河已然成为通州的独特风景线,而“蓝绿交织底,银河串古今,半城温暖半城清”的运河图景,正是让大运河重焕新生的生动体现。


今年5月,任德永在“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仪式上发言。他表示,通州已经做好向文旅部申请大运河5A景区建设的准备。他说:“运河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保护好运河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8月10日,通州区图书馆,任德永在翻阅《通州方志集成》。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讲好运河故事,传承运河文化”


关于运河文化的传承,任德永从年轻时就身体力行。


大学毕业时,任德永买了一台凤凰205手动相机,用来记录通州老城的影像。此后多年,他穿梭在通州城内,拍下了成千上万张的通州老照片。


就是这一自发性的行为,为2009年通州老城拆迁改造后的通州档案部门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


2018年,任德永与几个朋友将手上的珍贵老照片制作成了扑克牌,向市民免费发放。“本来想做108张,两副牌,但最后经过商量,做了一副,54张,上面都是浓缩版的通州记忆。其中有燃灯塔的影像,也有运河的影像。”


后来,他们在通州文庙举办了“留住城市记忆——通州胡同记忆展览”,引起社会轰动,媒体竞相报道。那次活动为建设大运河5A旅游景区进行了预热,也为通州古城、运河文化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如今,任德永会不定期地到北京各个博物馆宣讲运河文化。他把“讲好运河故事,传承运河文化”分成了5个部分,分别是讲好运河“绿色故事、非遗故事、廉政故事、革命故事和大工匠故事”。


在任德永看来,传承运河文化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联动,共同担负责任。他呼吁集中优势力量,做好运河文化的宣传教育。除此之外,还需要学校配合,做好青少年运河文化知识体验式研学。


任德永说,“相比20年前,运河文化已经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保护运河文化,传承运河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京报记者 隋坤

编辑 袁国礼

校对 赵琳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特别报道 | 北京文化守护人

新京报系列报道丨北京文化守护人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