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服贸会省区市展区,观众青睐“非遗文化”
新京报 记者 陈琳 王飞 编辑 张磊
2023-09-05 21:32
我国全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组建地方交易团并设置展台。

今天(9月5日)是2023年服贸会第二个公众开放日,也是本届服贸会会期倒数第二天。位于国家会议中心的省区市展区迎来大批“捡漏”的观众,多个展台销售火热。不少展区带来了融合非遗文化的衍生产品,成为现场观众购买的爆品。


本届服贸会省区市展区位于国家会议中心E区地下一层,我国全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组建地方交易团并设置展台,继续保持全部省区市“一个都不少”设展。


疆绣衍生品受热捧,展商直呼“带少了”


走进服贸会省区市展区,新疆馆位于入口处,非常显眼。展区整体设计以“新疆是个好地方”为主题,馆内还围绕不同的展示内容搭配不同的装饰,视觉丰富,极具新疆特色。


由于服贸会明天即将闭幕,参展商正忙着将展品对外出售,在展馆一角,很多观众在挑选展台上摆放的羊绒披肩、真皮背包等产品,但最后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到了角落里摆放的手工刺绣背包上。“这是我们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疆绣推出的文化衍生品,全是手工完成,这一片绣品需要绣娘半个月才能完成。”参展商喀什丝路行科技研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俊喜说,和他一起在展台上忙着招呼观众的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疆绣创始人钱美荣。


刘俊喜介绍,这是他们公司第一次参加服贸会,“我们主要是做疆绣的培训。近年来,自治区商务厅把像我们这种‘文化润疆’的企业提到了一个高度,要求我们重视新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做成文创旅游产品,让中国古老文化走向国际化。所以,这次也邀请我们来参加了服贸会。”


疆绣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古老的刺绣工艺。钱美荣是安徽人,自幼爱好刺绣艺术,她将四大名绣的针法、色彩和风格特点与新疆少数民族色彩艳丽、热情奔放、线条粗犷的刺绣风格相融合,创制了独具特色的疆绣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让新疆刺绣走入大众视野。她在新疆喀什大学享有钱美荣大师工作室,现任喀什丝路行科技研发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钱美荣在新疆工作30余年间,累计为当地培养刺绣专业技术人员3万多名,其中残疾人400多名。


9月5日,国家会议中心省区市展区新疆馆,疆绣创始人钱美荣在展示手工疆绣背包。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这次来到服贸会上的产品,都是她培养出来的刺绣技术人员手工做的,除了疆绣的背包、疆绣装饰画以及抱枕,还有印有新疆民族特色图案的羊绒披肩。“疆绣装饰画在我们新疆都是被当做国礼送给外宾的。而背包和抱枕图案的选择也非常具有特色,有古老岩画的图案,还有新疆和田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图案。”刘俊喜说,这些产品不仅地域特色鲜明,还具有实用性。比如将抱枕打开后,就是一床夏凉被,非常实用。


刘俊喜表示,此次参加服贸会,他们公司不仅推介了疆绣,还收获了合作伙伴。“已经有北京的科技公司和我洽谈,要合作在北京搞一个地方博物馆,共同推广疆绣作品。”刘俊喜说,这几天在服贸会上与观众、展商交流,他收获一个启发,“要面向大众需求设计推出产品。另外,在产品设计上要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利用下来,让它们能够走向国际化。”这次被带到服贸会的产品,像背包、抱枕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特别受欢迎,尤其是背包,很快就卖得所剩无几,刘俊喜直呼“带少了”。


“00后”传承人带着创新作品推广珐琅艺术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近年来,甘肃非遗传承有了更多现代化的表达,越来越多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走进甘肃馆,一抬眼就能看到两幅充满敦煌元素的掐丝珐琅壁画作品,流光溢彩,精美绝伦,吸引了很多观众围观。其中一幅是用铜奔马外形制作的“黄河之滨也很美”,另一幅是灵动的九色鹿。“这是我父亲的作品,‘黄河之滨也很美’采用掐丝珐琅工艺,将铜奔马与兰州的独特文化标志和美景美食,如中山桥、黄河母亲、牛肉面、太平鼓等进行融合,展现兰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现场一一向观众介绍的是李海明陇派珐琅艺术第四代传承人,同时也是一位“00后”的李婕。


9月5日,国家会议中心甘肃馆,“00后”非遗传承人李婕在向观众介绍掐丝珐琅壁画作品“黄河之滨也很美”。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李婕告诉记者,她今年已经是第三次参加服贸会了,“我父母参加的更多。”掐丝珐琅以精美的艺术形象、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技艺的不断深入与载体的不断创新,这项传统艺术已经融入当代生活中。父亲李海明是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婕自小受到熏陶,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很小的时候她就开始学掐丝珐琅工艺,后来上学也是学的美术专业。

 

作为李海明陇派珐琅艺术第四代传承人,李婕肩负起传承发扬掐丝珐琅画技艺的重任。而作为一个“00后”,她更了解年轻人的喜好。此次一同出现在展台上的,还有她用珐琅釉料开发的首饰,有胸针、戒指、发卡、手镯。“大家一走进来,首先会被墙上壁画作品的色彩吸引,这些色彩归功于我的父亲,父亲研究珐琅色彩已经有40多年了,这些壁画作品属于收藏艺术品。我开发的小饰品更让年轻人喜欢。因为我们纯手工工艺品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也都希望自己有一件独一无二的饰品。”李婕说,非遗应该是见人见物见生活,买卖是最好的传承,实用是最好的保护。应该将非遗融入群众的生活中,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喜欢非遗。


“这些饰品用珐琅制作的目的,首先是想让珐琅艺术走进生活,其次也是希望更多地宣传我们的珐琅艺术。”李婕说。


掐丝唐卡带观众了解青海、走进青海


在青海展区,时尚优雅的女包、丝巾,精美绝伦的刺绣摆件,工艺精湛的掐丝唐卡,还有各种小挂件、流苏,琳琅满目的产品既展现出精湛的手工技艺,也展示出绚丽多姿的高原风貌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西宁妙莲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发龙告诉记者,这次是他第二次参加服贸会,“第一次我们参加的时候,服贸会还叫‘京交会’。”


展台上展示的“掐丝唐卡”受到观众的关注。杨发龙说,他的爱人是工艺美术大师,这次因为要去敦煌参加比赛,提前走了。“没想到大家对传统工艺品非常感兴趣,很多观众都表示特别喜欢,有的加了微信,希望能建立长期的联系。”杨发龙介绍,掐丝唐卡是将掐丝的珐琅手工艺和藏民族唐卡绘画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实现了创新跨越,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


9月5日,国家会议中心青海馆,参展商在展示掐丝珐琅手工艺和藏民族唐卡绘画艺术结合的掐丝唐卡。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这些作品的制作工艺是先定稿,再绘图,然后掐丝、点蓝、定型、装裱。”杨发龙向观众介绍说,与传统唐卡相比,掐丝唐卡画面清晰、新颖,色彩丰富、艳丽,立体感强。在底色的映衬下,主体图案更显突出,而且经过定型后,画面不变色、不变形、不变质,既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又便于长期保存与收藏。他告诉记者,此次参加服贸会,一共带来了6幅精美的掐丝唐卡,“希望通过服贸会的窗口,让更多人了解青海、走进青海。”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越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陈琳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王飞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体验原汁原味非洲风情,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下个月亮相长沙
时事
今年服贸会9月10日至14日在首钢园举办,打造工业风会展小镇
北京
定了!2025年服贸会9月10日至14日在石景山首钢园区举办
新京号
芜湖江边,不见不散!
新京号
打造文化新IP——第四届雄安·雄州文化艺术节观察
新京号
消博会北京主题日亮出优惠政策,诚邀企业共享消费市场新机遇
北京
2025年服贸会首次集中在首钢园举办,亮点抢先看
北京
2025年“一展两会”5月23日在京开幕
北京
北语世界文化节刮起“山西风”
时事
第五届消博会13日开幕,北京将以“主宾省”身份亮相
财经
热门评论
133****2852
7天前
有意思
_北北是我
7天前
好看的服饰太多了吧,过几天一定要去看看
下次
7天前
只有我们自己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不被其他国家抄袭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