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建立统筹机制,汇聚更多资源“撑起”孩子的快乐暑假
新京报 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2023-07-24 19:39
从社会资源整合角度而言,刘玲建议要做好场馆资源和学生兴趣之间的对接。

今年暑期是实施新冠疫情“乙类乙管”后的第一个暑期。不少家长选择将孩子带出家门,走进博物馆看展、走进高校感受大学氛围、参加研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视野、增长知识。


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刘玲看来,让孩子走进社会、走进更广袤的场所十分必要,“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在学校的学习,更多的是以分门别类的知识为载体来增进学生的智慧,知识是既定的、外化和基本独立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的。但走进博物馆、科技馆之类的场所,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种亲历过程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可以让他们走进真实的社会情境,在其中历练,了解社会、观察社会,用“实践”的方式来学习,也是学生成长的必经过程。”


链接资源,引导中小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


今年暑假,不少高校向社会敞开怀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开放校园预约,中小学生们走进大学,在校园参观、研学活动中获得新的体验。


近日,为深入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支持服务广大中小学生度过有意义的暑假,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相关负责人也透露,这个暑期,教育部还将多渠道引导中小学生走进高校实验室,通过科普讲座、实验室参观、了解实验流程、体验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感受我国科技创新力量和魅力,拉近孩子们与科学家的距离,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青少年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度过有意义的暑假。据悉,教育部遴选首批暑期开放实验室高校100多所(后续将公布名单),将实验室科普资源与学生研学需求匹配,筛选适合参观的实验室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并做好组织宣传工作,引导中小学生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就近参观。


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也联合起来,借助高校资源激发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


记者获悉,北京市昌平区科协和昌平区教委联合实施“明天小小科学家”计划,邀请高校合作建立培育基地,以昌平区中小学生为指导对象,借助高校科技资源,畅通大中衔接通道,激发青少年创新热情,助力早期人才培养。作为北京市属唯一一所农林类本科院校,北京农学院立足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向中小学开放各类农事劳动教育、科普教育资源及课程,传承农耕文明,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


暑假期间,去博物馆、图书馆等“打卡”也成了一种潮流。


7月,参加第二十届新京报小记者活动的百余位小学生陆续走进中华世纪坛、工人日报社印刷厂、中国盲文图书馆、朝阳法院等地,看展览、体验报纸印刷过程、了解视障文化等等。


刘玲表示,与博物馆类似有固定展陈的室内空间也是一种公共的教育资源,有很多种使用方式,但她也强调,公共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这种学习其实也有门槛要求,“走马观花式的‘打卡’对孩子的意义是非常有限的。”


她以逛博物馆为例,“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其实需要对馆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初步的兴趣,比如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各种名家书画作品,需要对书画艺术有相应的知识,这样才能读懂一幅画、一个艺术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单纯拍照打卡和有一定知识基础甚至带着问题去看文物,了解每个器物的历史、特征,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两者的收获肯定是不一样的。”


专家建议做好场馆资源和学生兴趣之间的对接


社会、高校场馆资源丰富,如何利用好不同资源让孩子们真正有所收获?


这个暑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放校内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和校史馆,目前已经接待了中小学生58个团队、近4000人的参观学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0名大学生变身志愿讲解员,为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和校史馆的中小学生们提供讲解服务,引导其了解北航的精神符号,根植航天精神、爱国情怀。


除了依靠外在力量,家长的帮助也不可或缺。在刘玲看来,社会实践学习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家长或者组织者要掌握博物馆的独特性,在带领学生进入场馆前,利用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查询资料,为学生匹配好适合的资源,“比如,喜欢天文知识的可以去北京天文馆。陨石的构造是什么样的,跟我们地球的岩石有何不同?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场馆,在参观中寻求答案。”


刘玲表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重点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而是要在学生心中存下一个“问题”,“引导孩子继续就一个话题不断深入思考,国家现在大力鼓励的科学教育也非常强调探究实践。”


此外,从社会资源整合角度而言,刘玲建议要做好场馆资源和学生兴趣之间的对接。例如由政府为主导,建立一定的统筹机制,将资源整合,提供给学校、学生和家长,开发了一系列社会实践课程基地和课程,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平台。


记者注意到,北京市教委曾于2011年发文,要推动更多社会资源尤其是公益性文化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中小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不断丰富社会资源服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推动中小学生通过学校集体组织、社团小组、家长带领、个人自主等多种方式积极走进社会大课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形成制度化。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特别强调学校统筹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育人等。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杨菲菲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给孩子一个不焦虑的暑假

相关推荐
中央定了,依托这所大学筹建国家老年大学
智库
国务院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时事
国新办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
第一看点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双减”意见答记者问
第一看点
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北京晒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成绩单
北京
观察昆虫、跳体能操、学红歌,老师各展所长让北京暑期托管更好玩
教育
“学生参与公益,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教育
人类文明的根本价值是什么?
时事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公布:钟南山、张文宏等66人入选
时事
江苏教育厅:小学、初中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
教育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