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中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志》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项目
新京报 记者 王卡拉 编辑 岳清秀
2023-07-04 12:52

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7月4日,北京大学医学部透露,国家新闻出版署近日发布“关于公布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调整情况的通知”,将北京大学药学院艾铁民教授主编的《中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志》,作为增补项目图书纳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出版规划”。此次增补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出版规划全部项目共117项,涉及医药学方面的共24项。

由艾铁民牵头全国32家单位、近120名专家团队,历时5年编著的《中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志》2022年正式出版。中国医学科学院肖培根院士在该书《序言》中指出,本志的出版,为读者严谨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提供了详实的依据,为中药国际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并成为中药药政监督管理,中医药科研、教学、临床、生产、营销及国际贸易重要的参考书,为中医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艾铁民介绍,《中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志》收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的植物542种。每个品种均包括中文名称、拼音名称、拉丁名、来源、原植物、性状、功能主治项,每个品种均附原植物和药材图片,方便读者获取植物药基源、产地、鉴别和直观的影像数据,更准确理解和执行《中国药典》,从生产源头及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

在物种文献的引证上,借鉴《中国植物志》(与世界上重要植物志相类同)做法,首引物种的原文献,次引在《中国植物志》的出处,后引在《中国药典》的首次收入的版次和页数,这就保证该药用物种在生物学上的可追溯性。

科学上命名原则是保证名称的唯一性,一物一名、一名一物。中药复杂性主要原因在于一种药材有多种基源的情况,给出多个带修饰语的中文名在临床上行不通。因此,《中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志》对多基源的药材按基源不同分别给出拉丁药材名,总计涉及大黄等114种多基源中药材,其他个别命名的药材名也进行相应修订。


校对 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王卡拉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十年精彩,何以莆田
新京号
从黄土高原走向世界舞台 国家级非遗横山老腰鼓焕发新活力展现新时代文化自信
新京号
雄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拔节生长、日新月异
新京号
内陆“小城”,正在扎堆建机场
新京号
【福建日报】仙游:守绿换金 向绿而兴!
新京号
【我们的援藏答卷】雪域高原镌刻首善答卷——北京第十批援藏团队工作纪实
新京号
权威发布|我市召开“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第十场
新京号
2025养固健"新平衡之约•国风盛典"盛大启幕
企业资讯
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炸礁作业被叫停,海岸边的人兽冲突如何解决?
时事
2025年端午龙舟赛事地图:25省份“水上竞速”
财经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