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所在京高校学生探访北大红楼等红色印迹,用镜头捕捉红色记忆
2023-06-12 00:30
订阅
他们将通过手中的镜头,捕捉高校学子对红色文化的印象和感悟,讲述新时代新青年眼中的红色故事。
“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6月11日下午,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印刷学院的24名学生赴北大红楼和中法大学旧址参观学习。当日,还有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20余名学生走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重温历史。
他们都是“‘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红色行”系列项目之一“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的参与者,将通过手中的镜头,捕捉高校学子对红色文化的印象和感悟,讲述新时代新青年眼中的红色故事。
记者了解到,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委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已于6月2日正式启动。作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红色行”系列项目之一,“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面向首都高校全体青年学生群体,将征集一批记录高校青年学生红色文化感悟的优秀短视频作品。
青年学生通过观展与历史“面对面”
北大红楼里,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学生们先后参观了李大钊工作过的图书馆主任室、五四游行筹备室、文科学长室、第二阅览室等旧址复原室,重温历史,深入了解救亡图存探索的失败、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唤起民族觉醒构筑新文化运动中心、高举爱国旗帜形成五四运动策源地的过程与历史影响。
《新青年》北京编辑部旧址景观,蔡元培办公室复原场景,《启蒙者》油画,《八大同人编辑》浮雕……学生们一边认真听着讲解,一边用手机或相机拍摄记录。
北大红楼里,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学生们先后参观了李大钊工作过的图书馆主任室、五四游行筹备室、文科学长室、第二阅览室等旧址复原室,重温历史,深入了解救亡图存探索的失败、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唤起民族觉醒构筑新文化运动中心、高举爱国旗帜形成五四运动策源地的过程与历史影响。
《新青年》北京编辑部旧址景观,蔡元培办公室复原场景,《启蒙者》油画,《八大同人编辑》浮雕……学生们一边认真听着讲解,一边用手机或相机拍摄记录。
学生拍摄展出的历史复原场景。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随后,学生们前往中法大学旧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探寻《共产党宣言》如何诞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路径,毛泽东思想的创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知晓了中法大学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
展厅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船模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在模型小小的船舱内,制作工人精致复原了当年的桌椅板凳,同学们纷纷凑近观摩、拍摄。
展厅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船模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在模型小小的船舱内,制作工人精致复原了当年的桌椅板凳,同学们纷纷凑近观摩、拍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研究馆员吴娟在为同学们介绍卢沟桥相关历史。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抗战馆通过实地参观、视频观摩、专家解读等活动策划,引导高校学生用短视频记录展示参观的红色印迹、讲述的红色故事、感人的红色记忆等,让大学生深刻体会红色基因的新时代内涵,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研究馆员吴娟介绍,为办好此次主题拍摄活动,抗战馆精心准备北京市内抗战主题片区中文物、英烈和遗址遗迹的十余个点位介绍,并附上现场图片及历史图片,各高校也积极组织学生学习,并提前构思、撰写脚本。
“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来自红色文物的冲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22级本科生范中华表示,之前在历史书上学习过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但十几页的文字和图片远远不足以展现抗日年间我国人民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当我来到这里,一件件文物呈现在我眼前,让我对于抗日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受更加强烈。 ”范中华介绍,后期他计划采用理论和历史纪实相结合的方式拍摄《论持久战》展览点位。
从展品中感悟先辈们的爱国热情
“抗战馆是一个富有历史感和教育意义的地方。它通过陈列展览、文物收藏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侵略时所经历的艰难岁月和英勇抗战的历史。馆内的展品、图片和文字详尽地记录了那段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战斗场景。整个馆内氛围庄严肃穆,给人一种强烈的历史厚重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二学生高宇轩表示。
北大红楼让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大一学生秦玮岐感受到的则是震撼。这是秦玮岐第二次探访北大红楼,他告诉新京报记者,此前到北大红楼属于个人参观,“没什么参观逻辑,但依然觉得挺震撼。”他本以为,北大红楼会展出许多纸质文物,当看到不少复原场景时,红色文化变得立体而生动起来。
作为中传校史馆讲解员,这一次,秦玮岐在参观过程中也学习着北大红楼讲解员的专业思维,“怎么安排线路,怎么挑选讲解重点,这些也是我觉得很有收获的地方。”
他和团队另外两名同学准备拍摄一支以五四运动为核心的微视频,三人在北大红楼汲取红色精神和前辈经验,“希望我们的片子,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让当今青年不迷失方向的效果。”
两所高校的学生认真听讲解员介绍五四运动的历史。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就读于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大三学生袁文琪此前从未探访过北大红楼。她表示,自己以前只在电视剧《觉醒年代》里看过北大红楼,由此还对北京学联十分向往。庄重、历久弥新是她来到实地后的感受。
她对《北京全体学界通告》的起草往事印象颇深,“作为学生,我特别能体会到先辈们的爱国热情,看到展出的那些横幅,就像亲身参与了起草场景,和看电视剧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她对《北京全体学界通告》的起草往事印象颇深,“作为学生,我特别能体会到先辈们的爱国热情,看到展出的那些横幅,就像亲身参与了起草场景,和看电视剧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大三学生董艺姿则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从艺术生的角度,她特别喜欢中法大学旧址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此外,马克思肖像画和《共产党宣言》的印刷故事也让她印象深刻。
创新形式拍摄微视频记录红色感悟
创新形式拍摄微视频记录红色感悟
“我们更想展现青年大学生学习红色知识的心路历程,让大家更有代入感。”作为一名历史老师的女儿,董艺姿和父亲每到一个地方游玩,都会参观当地的红色印记。此次微视频的拍摄,她和团队小伙伴计划着以讲解的形式展开。
记者了解到,“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的参赛作品按照内容和表现形式分为“纪实作品类”“主播采访类”“情景短剧类”以及Vlog、动漫动画短视频、沙画等,时长控制在3分钟以内。参赛学生可围绕北京市内的红色纪念场馆、纪念园(碑)、遗址遗迹、红色名人故居、红色文物、英烈故事等红色印迹进行拍摄,或通过拍摄一件红色文物或者老照片,挖掘文物史料背后的故事,走进红色历史、感悟红色文化。
在此次探访前,不少学生已经提前做了功课,对想要拍摄的内容有了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在拍摄出镜视频。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探访当天,来到抗战馆后,北二外的学生高宇轩、刘泽筠、钟钧渤、杨昊和陈嘉辉便开始了紧张的拍摄,此次他们选择了抗战纪念墙、模拟战斗场景和烈士家书以及遗书等点位进行拍摄。
高宇轩介绍,抗战纪念墙上刻满了无数抗战将士的名字。这些将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通过拍摄纪念墙,我们想传达对这些英勇将士的敬意和缅怀之情。而拍摄模拟战斗场景,则是想展示抗战时期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战斗状态,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段历史。“我们认为对家里的书信最能体现一个人最真挚的感情,通过探究与展示烈士家书,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这些最可爱的人心中最真挚的一面。”
在参观之前,高宇轩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他阅读了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了解了抗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查找了抗战馆的相关信息,包括馆内展品的介绍、参观路线和重点区域,以及准备好了相机和备用电池,以便在馆内进行拍摄。此外,他还带上了纸笔,以便在参观过程中记录重要的展品和感受。
“这次参观和拍摄让我对抗战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高宇轩说道。
新京报记者 罗艳 苏季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