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立农:积极带动胰岛素在临床的迭代,提升糖尿病管理
2023-04-16 20:53

订阅
今年是胰岛素在中国临床应用的第一百周年,胰岛素的规模化应用,使糖尿病从一种致命性的疾病变为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疾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在本周举行的“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暨胰岛素临床应用百年纪念”研讨会上指出,一方面应积极带动胰岛素在临床中的升级换代,加强对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同时,应持续加强糖尿病机制研究、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以加速达到“健康中国2030”对慢病管理提出的目标。
警惕糖尿病低龄化
百年前,糖尿病曾是不治之症,唯一可行的治疗方式是饥饿疗法。1922年1月,胰岛素首先在北美开始应用于临床;1923年2月,礼来公司开始大规模生产胰岛素;1923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首次使用胰岛素为中国糖尿病患者治疗,一名41岁的男性患者成为我国首例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此时距离胰岛素首次全球规模化应用只过去了5个月,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应用胰岛素的国家之一。
但糖尿病管理依然是目前全球公共卫生健康领域共同面对的难题。据《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组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年轻群体糖尿病的患病率在明显增长。对此,纪立农表示,这个问题不再是全球问题,对中国而言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年轻群体中,糖尿病的发病率中国最高。“我们在对中国早发糖尿病数据统计发现,这些患者不单发病早,糖尿病结局也很差。40岁以前被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发生中风、心梗的机会要明显高于较晚被确诊的患者。”纪立农指出,出现糖尿病低龄化,主要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不需要依靠胰岛素生存,他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超重和肥胖,特别是孩子出现肥胖后,出现高血糖的时间会明显提前,肥胖加上高血糖、血脂紊乱等,到一定年龄就会出现高血压,导致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早死风险明显提升。
“糖尿病低龄化提示我们,一定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从社会上营造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发生。一旦发生糖尿病,需要用最有效的手段在更早期去管理,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纪立农对新京报记者说道。
期待医学创新让更多患者获益
“我做医生已经三十多年了,但是在过去5年的行医生涯里,随着新型胰岛素治疗药物的出现,我才能看到,以前血糖很难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基本能被控制在7%以下,有的甚至更低。这说明,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发现新的治疗方法,不但可以让糖尿病控制更容易,还可以让临床结局得到非常明显的改善。”纪立农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广泛应用的第三代胰岛素类似物已经可以模拟人体正常生理分泌曲线,同时让患者的注射时间更灵活,治疗依从性也得到显著提升。
胰岛素类似物和人胰岛素相比,在相同的血糖控制的水平下,前者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下降,更安全。此前因为价格的差别,胰岛素类似物在我国糖尿病控制中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都有很大的挑战,但是随着胰岛素国家集采的展开,胰岛素类似物的价格已经与人胰岛素的价格非常接近,可以让更多的患者有机会用上更安全的新型胰岛素控制血糖,患者用药依从性也进一步提升。
“医学创新永无止境,要让糖尿病得到更好的控制,或者根治糖尿病,依然还有非常大的挑战。”纪立农表示,胰岛素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救命药,需要终身使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减少并发症的药物。对于2型糖尿病而言,除了有血糖控制的需求外,还有体重控制、血压控制、血脂控制等其他需求,单纯地控制血糖不能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和死亡风险,需要有新的药物来减少风险,这些都将有赖于医学的创新。“希望国内的医学界和全球的企业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让创新药物进入临床使用,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下一个百年,伴随着我国可能面临的老龄化人口带病生存更为普遍,广大医务工作者应抓住当前的时间窗口,让更多患者的糖尿病管理实现提质升级。”纪立农表示。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卢茜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王卡拉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