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参观人次突破12万
新京报 记者 张建林 浦峰 编辑 白爽
2023-03-29 18:00
249种、382件与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这“四大发现”相关的珍贵文物文献,为人们提供了一次文化学术史的盛宴。

自今年1月14日预展以来,国家图书馆“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参观展览人次已突破12万。249种、382件与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这“四大发现”相关的珍贵文物文献,为人们提供了一次文化学术史的盛宴。

 

我国已发现甲骨约15万片,单字数量逾4000字

 

3月28日,“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对现代的启迪”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家图书馆举行。活动上,相关专家分享了“四大发现”的研究成果,并交流了这些发现在当代的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

 

据了解,目前我国发现甲骨约15万片,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35000余片,单字数量已逾4000字。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被看作是汉字的源头。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从中药铺买来的“龙骨”上有一些奇异刻画,与青铜器上的金文有些相似,由此对甲骨文进行了研究。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标志着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宇信说,1903年《铁云藏龟》的出版,让甲骨文从少数学者手中的古董,变成了可资学术研究的史料。1904年《契文举例》的出版,标志着甲骨文研究的开端。


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宇信在活动现场交流甲骨文方面的研究。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殷墟甲骨共有三次重要发现,分别是殷墟内出土数量最多的完整窖藏小屯YH127坑、具有明确年代的小屯南地甲骨、史料价值独特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一曼认为,殷墟考古取得的成绩推动了国内其他考古遗址工作的开展,甲骨文资料也为考证殷墟文化分期的绝对年代提供了依据。

 

该展览为“四大发现”主题相关文物最大规模展览

 

本次“殷墟甲骨”专题展出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共35片,且大部分为首次展出。国家图书馆也是世界上甲骨藏量最多的单位,收藏甲骨35651片,其中有字甲骨34783片。

 

展览中的“居延汉简”专题,分为“有册有典”“流沙坠简”“居延汉塞”“大漠孤烟”“手不释卷”五个单元,全面展示居延地区历次简牍发掘成果。

 

记者发现,在展览中,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的《候史广德坐罪行罚檄》形制特别,用一节完整的红柳木树枝制作而成。檄文逐条列举了候史广德所督管的6个烽隧在守御器损毁丢弃、防御设施废弛败弊等方面的情况。檄文内容完整具体、十分细致,是研究汉代官吏处罚及追责历史的实物证据。

 

在敦煌遗书专题,通过“世界的敦煌”和“敦煌的世界”两部分,讲述了敦煌遗书发现、流散、保护整理的百年风云,以及敦煌遗书在宗教以及所涉四部典籍、社会文书、民间信仰等方面的表现。

 

敦煌遗书几乎涵盖了中国纸质古书的所有装帧形式,如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缝缀装等。在展厅内,观众可以通过投影旋钮书架来体验翻阅古书。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本次“明清档案”专题展出展品69种123件,其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展品64种117件,国家图书馆5种6件,分为政令文书、古代舆图、宫廷生活、史册典籍等四个主题,精选珍贵档案集中展示。这些档案真实记录了明清时期的国家政务、社会发展、历史事件,体系完备、数量巨大,是价值极高的中国古代文献集萃。

 

据国家图书馆介绍,“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是迄今为止“四大发现”主题相关文物最大规模的展览。除了线下参观,展览还积极融入现代技术完善观展体验,推出“线上超现实看展体验项目——古籍寻游记”等,吸引了大量年轻群体观展。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建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浦峰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明清外销瓷
新京号
明清外销瓷
新京号
“要恢复人的尊严” ——余英时,一个知识人的一生
新京号
《2025中国“宝藏小城”旅游报告》全文发布
财经
大戏看北京8月文艺资讯丨建军节特别献礼,重现烽火革命岁月
娱乐
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闭幕,有哪些精彩瞬间值得回顾?
文化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音乐剧《觉醒年代》致敬先驱
娱乐
大戏看北京6月文艺资讯丨伦敦西区话剧“少年派”开启奇幻漂流
娱乐
博物馆的未来是什么?
文化
一个真正的“士”,不言告别丨纪念裘锡圭先生逝世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