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3日,“中国普通话·承德好声音”承德普通话应用及呼叫服务产业推介会在京举行。记者在推介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承德依托普通话优势资源,发展普通话应用产业,开展了密集高效的招商引资活动,14个普通话应用及呼叫服务产业项目在现场集中签约。
承德是普通话标准语音的主要采集地,加上南邻京津、北接辽蒙的区位优势,为发展普通话应用产业提供了天然的条件。近年来,随着“承德普通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普通话应用产业逐渐形成集群效应,这个距离北京200多公里的“京北声谷”品牌逐渐形成。
2月23日,“中国普通话·承德好声音”承德普通话应用及呼叫服务产业推介会。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普通话应用产业新高地
语言通则贸易通。“承德是一个国声即乡音,交谈无障碍的神奇秀美之地。”承德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崔万峰介绍,因独特的历史渊源,承德成为自然状态下中国普通话的天然话吧,其中滦平县被国家语委确定为全国“普通话体验区”和“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并且被誉为“中国普通话之乡”。
语言是文化资源,也是经济资源,随着普通话之乡品牌走向全国,承德迎来了重大发展契机。依托标准普通话优势,承德市大力发展普通话应用产业,把普通话应用产业列入中国式现代化承德场景之一,并展开了一系列发展普通话应用产业的有力举措,加快建设“承德呼叫、服务全国”的普通话应用产业发展新高地。今年以来,承德围绕21个中国式现代化承德场景进行了招商。
崔万峰表示,目前承德打造形成1个呼叫服务外包产业园区、2个电商直播产业园、6家数据中心的发展格局,吸引近百家企业入驻。其中,承德县华明服务外包产业园的深圳胜科,人均年收入达到14万元;隆化国凯科技公司把呼叫服务拓展到乡镇、社区,让员工就近就业,人均实现税收0.6万元。
承德县华明产业园。受访者供图
高校开设“普通话微专业”
为适应产业多样化发展需求,承德加快建立人才培育体系。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承德启动了普通话应用人才培养工程,每年可储备专业人才3万人以上。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旅游学院,都开设了普通话微专业教学。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李朝晖向记者介绍,作为承德本地的高校,学院通过开设“普通话微专业”,编制相关教材,开展高级人才培养培训,一方面培养在校生的辅修专业,锻炼学生从事普通话培训、文化传承等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与企业合作,为待就业青年进行就业前的培训,2023年,学院将依托承德市人才培训中心,招录开展不少于1000人次的呼叫行业专业培训。
隆化职教中心普通话培训。受访者供图
与此同时,承德市加快呼叫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开展中级人才实训培训,在各县市区9个职教中心开展普通话培训、行业服务标准培训、礼仪培训等,开展服务本地产业发展的初级人员岗前培训。
32个项目签约落地
为了做大做强普通话应用产业,承德市制定了《承德普通话应用工作方案》,并邀请中国呼叫服务产业联盟制定《承德普通话应用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一核、四园、多基地”的全域发展格局,即以高新区为核心,承德县、滦平县、双桥区、双滦区为基地,其他县市为支撑,构建以呼叫服务产业为主体,以直播电商、语言产品、培训推广、信息服务为补充的产业格局。承德以知名企业引进为主抓手,以产业园区建设为依托,重点发展呼叫服务产业、电商语音服务产业,联动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全面推进普通话应用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承德市双桥区委书记杨磊表示,双桥区为推动普通话应用及呼叫服务产业,精心打造了服务外包产业园、视频文创产业园和直播电商产业园,这三大重点产业园区职场面积达到3.2万平方米,为相关企业提供便利场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助力企业发展。
记者了解到,承德通过此次推介会搭建了国内行业协会、重点呼叫服务企业与承德市政府部门、园区、域内企业沟通对接交流平台,致力于促进各方共商合作、共谋发展。会后,承德市将有18个项目陆续签约,共计达成普通话应用呼叫服务产业项目32个。
一幅普通话应用产业发展的蓝图,正在承德市徐徐展开。据初步预计,到2027年时,承德市普通话应用服务产业入驻企业达700家,整体规模达到10万座席,带动相关行业就业15万人,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到2035年时,承德市以优势聚资源,以应用带发展,将构建形成“品牌响亮、人气聚集、产业发达、场景丰富”的普通话应用发展生态。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