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访谈间〡朝阳区区长吴小杰:优化开放创新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 记者 吴婷婷 陈琳 陶冉 编辑 樊一婧
2023-01-18 19:42
未来,朝阳区还将建设北小河、东湖望京段、坝河、颐堤港至郎园Station段等多个滨水空间,为市民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城市环境。


兔年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随着全市复工复产的推进,朝阳区各大商圈“烟火气”逐渐回归。1月16日,北京市人大代表、朝阳区委副书记、区长吴小杰做客新京报千龙网“两会”访谈间时介绍,截至目前,朝阳区消费商圈客流总量已经基本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未来,朝阳区还将建设北小河、东湖望京段、坝河、颐堤港至郎园Station段等多个滨水空间,为市民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城市环境。


1月16日,北京市人大代表、朝阳区委副书记、区长吴小杰做客新京报千龙网“两会”访谈间。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朝阳区消费商圈客流总量已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新京报:北京正在推进复工复产,朝阳区在推进复工复产方面有哪些举措?

 

吴小杰:疫情政策调整之后,复工复产一直是朝阳区的重点工作之一,我们主要聚焦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聚焦助企纾困,迅速有力落实复工复产政策,在全市“新12条”复工复产政策出台后,朝阳区立即出台落实指引,同时推出朝阳区“8条政策合集”,将中小微企业应急转贷基金规模由1亿元扩大到2亿元,助力企业尽快恢复活力。

 

另外,朝阳区加快走访企业。去年12月初,我们组织国际企业总部,包括科技创新企业、各大商圈企业,还有纳税的重点企业,开展了多轮座谈会,讲政策、送服务。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企业提供疫情防控的各项物资,提供复工复产所需要的物流服务。同时,朝阳区聚焦重点工程。疫情防控期间,朝阳区一些重点工程没有停工,我们为企业解决物流问题,助企纾困,帮助企业复工复产。

 

第二个是迅速恢复消费。朝阳区在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之后,很快进行了各商圈企业的座谈会,因为大家都有这种急迫希望,能够把商圈恢复起来,让“烟火气”再回到朝阳。在此过程中,我们加大对地铁14号线商圈带以及亮马河国际风情沿街商业IP推广的力度,同时也设计了近百项“潮朝阳”系列消费活动。目前我们已经组织了70多场活动,春节前还有近30场消费体验活动,以此促进朝阳消费的恢复。到目前为止,朝阳区消费商圈客流的总量已经基本恢复到了2019年同期水平。

  

朝阳区推进复工复产的第三个方面是聚焦开门红。2023年对我们来说非常关键,我们把起步当作冲刺,为了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围绕“早”和“实”两个字做工作。“早”就是早谋划、早部署、早实施、早落地,把全年的目标任务指标分解到季度、月度,分解到企业、园区,分解到街乡、部门,以计划的严肃性来推动工作的扎实开展。“实”是聚焦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帮助这些企业解决实实在在的复工复产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走访了近1900家企业,为企业解决了4800多个问题。在大家的努力下,目前朝阳区复工复产工作整体是顺畅的。

 

“新十条”实施一个多月来,朝阳区复工复产情况持续向好。截至目前,全区1140栋商务楼宇复工率全部达到100%,工业企业、建筑工地复工率分别达到98%、95%;交通指数大幅提升,消费指数持续上升,特别是休闲娱乐消费指数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去年12月当月财政收入增长17.1%,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去年新设市场主体数量达2.7万个

 

新京报:您刚才多次提到了企业,朝阳区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又取得了哪些成果?

 

吴小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朝阳区共有37万家市场主体,一直以来,我们把保护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作为重要抓手。特别是2022年,面对疫情冲击、国际形势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确实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朝阳区把为企业减负担、增信心作为重点工作。经过全年努力,2022年,朝阳区全年新设市场主体数量达到2.7万个,在这一年当中也有11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有6家新的国际企业总部得到了认证,朝阳区国际企业总部的数量达到了145家,占到全市70%。

 

朝阳区助企纾困增强发展信心,制定实施区级措施,从金融帮扶、社保缓缴、房租减免等方面给予企业真金白银的支持,全年新增减税降费79.7亿元,完成留抵退税206.6亿元,缓缴社保费39亿元,帮助企业获得贷款45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减免房租10.3亿元。

 

朝阳区积极推动两区建设,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在制度创新和项目落地方面,我们积极在贸易便利、投资便利、数据流通等方面先行先试,累计落地了60个突破性、示范性亮点。特别是去年在RCEP正式生效后,第一时间打造全市首个“RCEP创新服务中心”。去年1-11月,朝阳区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3.1亿美元,增长32.5%;进出口总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65万亿元,占全市50%,增长25.7%。

 

去年,我们全力推动数字经济核心区建设,在顶层设计方面,发布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技术与企业评级共识体系。高质量建设国际创业投资集聚区,引进30余家创投项目、专业机构,助力企业加速成长。另外朝阳区多年以来一直实施“凤鸣计划”,134家凤鸣企业去年被认定为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去年全年投入民生保障资金占财政支出八成以上

 

新京报:民生保障与市民息息相关,朝阳区在就业、医疗以及教育等领域将有哪些新举措? 

 

吴小杰: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七有”要求和市民“五性”需求,加快补齐短板,着力为民解忧,去年全年投入民生保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八成以上。

 

在就业服务方面,面对朝阳234万、占全市1/5的就业人员,我们始终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瞄准“政策、服务、人才”三个关键,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在全市率先出台进一步促进和稳定就业若干措施,为辖区1.2万家企业申请和发放市区两级就业资金15.2亿元、惠及43.5万人。针对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一对一”精准帮扶,全年开发各类就业岗位8.8万个,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5%。同时,朝阳区着力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举办国际人才创业大会,中国(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朝阳园区正式开园,具有朝阳特色的就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2023年,我们要进一步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稳定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做起,坚持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更好地做好创业辅导支持服务,更好地做好就业培训和招聘服务,确保调查失业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在教育供给方面,2022年,朝阳区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年新增各类学位5700个,朝阳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

 

2023年,朝阳区将继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积极推进北京中学东坝北校区等学校建设,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持续增加各类学位供给,推动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7%以上。同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断缩小城乡间、校际间的差距,更好满足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在医疗健康方面,朝阳区以疫情防控为重点,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水平。我们进一步完善了从社区医院到三级医院的分级诊疗体系,畅通双向绿色转诊通道,以朝阳医院、安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垂杨柳医院作为4家牵头医院,串联起片区内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医联体单位,实现重症去三甲,康复在社区。同时,在292家医疗机构开设了发热门诊,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便利、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今年将实施北小河等多个滨水空间建设

 

新京报:现在很多市民朋友热衷在“朝阳绿道”休闲打卡,未来朝阳区在大尺度绿化方面有哪些举措?

 

吴小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朝阳区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城市环境。    


2023年,我们有两个方面的重点工作,首先是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的朝阳实践要进一步推动。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已经成为广大市民非常喜欢的一个网红打卡点,也成为去年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十大经典案例。去年在我们的努力之下,通过持续开展通航工程,游船航程已延伸至6公里,实现了从燕莎码头到红领巾公园码头的全线通航。今年,我们将继续推进沿线景观提升,力争上半年实现东三环桥下滨水绿道贯通,届时两岸18公里绿道将全线连通,漫步其中可以让市民更亲密地感受到“水畔幸福”。

 

同时,同步推进沿线商业业态提升。目前我们正在制定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商业提升的工作方案和联席机制,以工作体制机制优化来推动政企合作、多元共治,以运营管理模式创新实现沿岸商业价值提升。另外,我们也会积极推进亮马河治理经验,今年要实施北小河、东湖望京段、坝河、颐堤港至郎园Station段的滨水空间建设工程,进一步构筑朝阳区水清岸绿的高品质的滨水空间。

 

还有一项工作就是打造公园城市建设的朝阳样板。今年我们将不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探索公园城市创新标准和功能突破,努力为全市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朝阳经验”。今年将启动温榆河公园朝阳段二期建设,建成朝南森林公园二期、兴会公园,新增3个全龄友好型公园,通过“疏整促”实现留白增绿68.7公顷,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范围连绿、享绿,积极推进绿隔地区“五乡十园”绿道连通、公园开放,实现朝阳绿道望京环至朝阳站段全面竣工。同时,推动公园形态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与周边产业联动发展,更好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激活产业发展潜力,绘就城园相融的美好画卷。


点击链接观看采访完整视频:


专访朝阳区区长吴小杰:优化开放创新环境 推动朝阳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陈琳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吴婷婷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陶冉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陈琳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2025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即将在京开幕!亮点抢先看——
新京号
北京将努力成为全球投资“首选地”
北京
消博会北京主题日亮出优惠政策,诚邀企业共享消费市场新机遇
北京
从“好房子”到“好街区”,北京各区将试点推动
北京
“投资北京”推介活动走进广交会,展示多元投资机遇
北京
第二十七届北京科博会进入倒计时,观众可预约观展参会
北京
民营经济高地再出发!苏州以最舒心营商环境抢抓全球新赛道|快评
观点
2025年北京市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工作主题新闻发布会召开
新京号
“欧盟企业走进海淀活动”举行,区长详解独特资源优势
北京
@庄儿里人,区委农工委:念好“三字诀”,推动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