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当一座高原小城拥有外卖骑手
新京报 记者 徐巧丽 编辑 杨海
2022-11-07 08:35
色达县城很小,只有4条南北路、6条东西街,外卖通常10分钟内就能送达,最远的订单距离也仅3公里。只需三四单,甲热就能把县城逛上一遍,路上总能遇到父母亲戚、儿时玩伴,或者初中同学。最多的时候,她一趟订单遇到了四五个熟人。

10月,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的第一场雪已经悠悠落下,盖过山谷、屋舍、道路和经幡。早上十点,气温刚刚攀升至0℃,24岁的甲热就裹上了三四层棉服,再给电动车绑上防滑链后,开始骑行在凛冬的寒风中。

 

她是色达县仅有的7名外卖骑手之一,在这个面积只有1.8平方公里,不如很多城市一座公园、一所大学校园大的县城里,她和同事一起,成为小城运转体系里的重要一环。

 

大部分时候,骑手们负责填饱小城居民的胃,但有时,他们也会给附近山上的牧民送纯净水和日用品,给出现高原反应的游客送氧气瓶。2021年2月,色达县城曾因疫情封控管理,他们每天从早上7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载满物资穿行在大街小巷上,就像给养小城的“红细胞”。


 色达县外卖骑手正在给牧民送桶装纯净水。受访者供图


很多人听说色达,大多是因为色达五明佛学院。近些年,那片铺满山谷的红房子常常带着“神圣”“纯净”的标签,出现在社交网络上。事实上,在佛学院成为热门景点之前,20公里外的色达县城和其他高原小城并没什么区别,清静、缓慢,但也贫穷。

 

2018年,色达县开始发展旅游业。同年,在一场就业扶贫招聘会上,甲热看到了美团外卖的招聘海报,成为了一名外卖骑手。四年时间里,她跑遍了县城的每一个角落,亲历了2020年色达脱贫成功,看着县里的酒店从一家增加到上百家,奶茶店和汉堡店也一一入驻。

 

一起改变的,还有县城居民的生活方式。虽然只有7个骑手,但他们足以把一种现代的互联网生活,带到这个海拔3900多米的小城。


 一个新鲜的职业

 

作为新就业形态的代表,外卖业态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依托县域消费升级以及数字经济的发展,外卖服务如今已经在不少县城成为消费新常态。在色达这座小城里,准入门槛低、工作灵活度高、收入有保障、时间较自由的骑手工作,给了很多当地农牧民一个新的选择,也成为贫困劳动力在县城获得收入的有效路径。

 

色达县城很小,只有4条南北路、6条东西街,外卖通常10分钟内就能送达,最远的订单距离也仅3公里。只需三四单,甲热就能把县城逛上一遍,路上总能遇到父母亲戚、儿时玩伴,或者初中同学。最多的时候,她一趟订单遇到了四五个熟人。

 

甲热每天上班的路,就得绕县城半圈。

 

她家住城西。上午9点,吃过早餐后,她先把两个女儿送到更西边1公里外的幼儿园,之后往东骑,到县医院附近一幢居民楼停下。这是色达县唯一的外卖站点,包括了一名站长与6名外卖骑手。开完早会、喊完口号之后,站长学勒多德开始给骑手配单。拿到订单后,骑上电动车,6名骑手各自驶向不同的方向。


 骑手在美团外卖色达站点前集合。拍摄 雷宇


这是美团外卖甘孜州城市骑手人数最少的站点,做得最久的是甲热,她也是唯一的女骑手。骑手的平均年龄只有24.5岁,年龄最大的是31岁的仁真翁修,最小的是20岁的松德。

 

色达县城的常住人口只有约7000人,做了四年骑手,甲热已经熟知家乡人的口味。县城里生活的绝大部分是藏民,但大家更喜欢汉餐,最受欢迎的餐馆是“重庆小面”。平日里,点外卖的顾客有70%是上班族,他们散布在金马大道旁的政府大楼、教育局、司法局、县医院和县中学等单位里。旅游旺季时,每天送往酒店的订单会增多两三百单。

 

县城只有金马大道上有5个红绿灯,全年都不会堵车。甲热送单也很少超时,更不用闯红灯或者逆行。有时送餐遇到熟人,她还会简单拉几句家常。色达县城没有超过6层的建筑,虽然没有电梯,但甲热并不觉得累。

 

唯一需要面对的困难是严寒。色达县长冬无夏,7月至9月平均温度也只有10℃左右。甲热记得,色达最低温度可以到零下30℃。路上骑久了,睫毛会结冰,有异物感,时常会不自觉流眼泪。电瓶在极寒之下也撑不了多久,每年冬天,她和同事都会配备两台电动车。

 

这份工作吸引甲热的是收入。她每月拿到6000元到8000元左右——2021年色达县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644元,平均每月1720元。

 

这座县城可供选择的工作机会并不多,20岁出头的男人大多在修房子、干体力活,在餐馆做服务员的女生则往往会收获邻里乡亲的认可——“会替父母着想。”

 

甲热也曾做过服务员,但只干了一个月,就被父亲拉回去卖酥油了。她并不擅长这份工作,县城菜市场里,卖酥油的多得是,招揽顾客靠的是吆喝,她不会喊,自家的摊子上往往一个客人都没有。“我爸不在的时候,我家的生意就是菜场里头最差的。”

 

直到2018年,县里有一场扶贫招聘会,父亲让她去报名,想让她去“考一个单位”。


 骑手甲热在色达金马草原附近配送餐品 。拍摄 雷宇


在招聘会现场,保安、厂工、服务员……县城里几乎能搜罗到的工种,甲热一个都不满意。她想找一个“离家近”的工作——一年前,她刚生下第二个女儿,身边离不得人。那天,她第一次看到“外卖骑手”这种职业,关于它的了解为零。因为“工资高、离家近”,她报名了业务员和美团骑手两个岗位。

 

两天后,甲热接到了学勒多德的电话,敲定了骑手的工作。她不敢告诉父亲,只是说自己是做“业务员”。三天后,她在送外卖的途中迎面碰上父亲。看到女儿穿着黄色的骑手服,父亲脸色铁青,在长期闭塞的小城里,他一时接受不了这个新职业。

 

一开始,甲热对外卖骑手这份职业也半信半疑,但可能的高工资有足够大的吸引力,她想让两个女儿过得更好。那天回家后,从没有忤逆过父亲意思的甲热,对父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你让我先试一试吧。”

 

生活的最优解

 

这是甲热第一次坚持自己的主意。

 

早先,甲热父母都是牧民,养着一百多头牦牛。早上放牛,晚上才会回来。夏秋两季,父母会带着被褥行李上山牧牛,一走就是四个月。挤牛奶、清理牛粪、放牛,这些全是甲热负责。

 

那时,色达还没有幼儿园,村里人也不愿意让小孩上学,“孩子得干活,挤不出上学的时间。”直到8岁时,上过大学的叔叔才用“带侄女去城里转一转”的借口,把甲热送到了色达县城的小学。

 

报了名,上了两三天学,她爸爸从村里来了学校,又把她带回了家。作为交换,爸爸把甲热的妹妹送去上了学。“他说我还得放牛。”

 

即使她“难过极了”,想上学、识字,想像叔叔那样,却不敢忤逆父亲,只能默默地继续放牛、挤牛奶、扫牛粪。后来,在叔叔的强烈坚持下,她才有机会返回校园。在大事上,父亲的意见一直是绝对权威,父亲让她辞了服务员的工作,她照做,让她参加招聘会,她就参加。

 

在当骑手这件事上,没有父亲的支持,她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后来,从一个月、两个月,再到一年、两年……她已经做了四年,成了6名骑手中最久的一位。

 

这份职业也带来了肯定。在一个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收入高低往往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意味着一个人能在家庭中承担多大的责任。县里的人也对甲热的身影日渐熟悉,有老人在甲热家人面前夸她“有出息”。

 

甲热把每个月的工资都存了起来,准备让女儿一路读到大学,给自己只买了件几十块钱的衣服,几罐擦脸油。现在,文凭在色达县越来越重要,“像企业单位的临时工,以前只要识字就行,现在的招聘要求都是大专学历。”


 美团外卖骑手甲热。拍摄 雷宇


26岁的谢绕存真也是2019年加入骑手行列的,对他来说,这份职业已经是生活的最优解。他需要负担读大学的妹妹每年近一万元的学费与每月1000元左右的生活费,以及母亲每月两三千元的医药和检查费用。

 

谢绕存真在藏语里的意思是智慧之王。取这个名字时,父母对他寄予了厚望。原本,他在成都上高中,学的是民族绘画。他喜欢画画,想着大学也学美术,以后做美术老师。然而,高二时,他母亲查出了肺结核与糖尿病,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

 

瞒着父母,他没有走进高考的考场,转而走向了成都的餐馆和酒店,想要赚钱。因为母亲需要照顾,他从成都回到色达,五年里打了六七份工。2019年,妹妹去成都上高中,学费加生活费一年要两三万元,他的工资支撑不了。就在这时候,他看到了美团外卖骑手的招聘。

 

从成都回到色达后,谢绕存真有了一个习惯:跑到周围的山上,俯瞰整个色达县城。看着这座一眼望得到尽头的小城,不甘总会在他心底里冒出来,“太小了。”他想起第一天去成都上学的震撼——第一次看到川流不息的马路,还有摩天大楼,“感觉自己很渺小。”

 

成了外卖骑手之后,他才逐渐抚平这股不甘。这座县城就在他眼前发展起来,送外卖的日子里,他发现餐厅已经遍布色达的大街小巷,旅馆也多了起来。

 

没做骑手之前,谢绕存真从未仔细打量过这座城市,他只知道自己所在的社区多大,邻里有多少人。如今,他总是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家乡又建造了哪一幢楼房,又增添了哪一家餐馆或酒店。

 

甲热对城市也越来越熟悉,她丈夫是一名辅警,要去社区挨家挨户登记,总会找甲热指路。

 

成为小城的主角

 

在外卖骑手的记忆里,色达的发展都是从城中心那片广场开始的。

 

谢绕存真记得,小时候,自己常常在金马广场上玩滑梯。因为没有其他娱乐设施,他一直滑到上初中。原本,金马广场都是草坪,只有几幢瓦房环绕。后来,道路和楼房都开始以它为中心一圈圈扩散。旁边的农贸市场翻新成了美食街,遍布餐馆。


 夜晚的金马广场。受访者供图


22岁的骑手罗旺绒波也见证了小城的发展过程。他家住在距小城80公里的村子,每逢父亲带他进城,他就知道自己能够拥有一套新衣服,或者新鞋子。藏族人大都穿宽大厚重的藏袍,2016年,色达开始有了潮流服装店,罗旺绒波买了件黑色Polo衫,那是他第一件藏袍以外的衣服。

 

罗旺绒波与松德是表兄弟。在做骑手之前,他们一直在村里给人修房子。色达并没有太多专业的建筑公司,建房子修房子,都靠人情,找齐四五十人,就开始打地基,和水泥。这也是之前大部分色达青年的谋生方式,一个月能赚五千左右。

 

松德做了两三年修房工。在他的观察里,最近几年,各家翻新房子时,不再用传统的木头作为结构,而是选择用水泥砌墙,木头作为装饰,更加坚固保暖。从前为防风,各家窗子都非常小,现在一扇扇落地窗成为了当地居民翻修屋子时的执念。

 

色达县冬天漫长,之前色曲河结冰后,水电站难以运转,村里时不时会停电。松德记得,以前每一家都会备一块太阳能板。现在,电网发达了,他家的太阳能板早已不知留在哪个角落。

 

2018年,色达开始发展旅游业,在金马广场投资1.58亿元修建的金马天际酒店,成为当地新地标。那几年,县城不断发展扩张,很多牧民也下了山,开始进城定居。

 

色达县城不会“堵车”,但会“堵牛”——早晨或傍晚,送外卖的路上,时常会遇到成群的牦牛走过县城,骑手们会停下车,等牦牛慢悠悠走过。看到牛时,甲热心里总有种“很亲切的感觉”。


 8月25日,色达外卖骑手在送餐途中遇到“堵牛”。拍摄 雷宇


站长学勒多德发现,在县城,外卖一开始只受学生与年轻人的欢迎,但现在,老人也开始点起了外卖。

 

有一次,学勒多德分配订单时,刷到了自己母亲的订单,是一家藏族餐馆的外卖。具体的外卖他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自己心里划过一丝“我妈挺时髦”的念头。

 

今年,县城附近山上的牧民也开始点外卖了。夏秋两季,在山上的牧民只能喝湖水,一旦下雨,湖水就变得浑浊,往年,他们都是打一桶水,静置一天再喝,现在,他们开始订购矿泉水。外卖骑手提着桶装水到山上。没有具体门牌号,帐篷的颜色就是“详细地址”。

 

在这座小城里,夏秋两季的订单会比冬季多一倍。单子送不过来时,骑手们也不会过分担心——他们总能在路上碰到熟人,主动帮他们分担订单。

 

“站点请了煮饭的阿姨,免费给骑手提供中餐和晚餐,提供免费住宿、免费洗衣机等,从2018年美团外卖站点开站以来,一直都在免费为骑手提供。” 甲热说,如果骑手需要买电动车,站点可以帮他们先把钱支付了,后续等骑手跑单了再慢慢还。

 

在色达县,7名骑手不仅送外卖,还兼职急救员、指路人。遇到缺氧的游客,他们总是会停下车子,将游客送到酒店或是医院。仁真翁修记得,有一次,他看到一名游客已经快晕倒了,就把他扛上车,送到了酒店的房间门口。之后,他又买了4瓶氧气送到游客手中。

 

甲热觉得,外卖骑手这份职业让她重新认识了自己身处的这座小城,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生活方式的选择。很多时候,她都意识到,自己正在适用一种新的角色,成为一个真正的“市民”——这座小城的主角。


记者 徐巧丽 编辑 杨海 校对 吴兴发


相关推荐
滴滴将重启巴西外卖业务
科技
电动自行车天桥“飞驰”屡禁不止,何解?丨城市体验官
北京
“临时家人”的甜蜜暴击
新京号
什么是湖南?
新京号
日本,怎么就成了江浙沪打工人的后花园?
新京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
新京号
自驾活动丨已成行!跟着这条小众线,发现云南最美的秋天!
新京号
自驾活动丨已成行!跟着这条小众线,发现云南最美的秋天!
新京号
自驾活动丨11月沿这条小众自驾线,发现云南最美的秋天!
新京号
自驾活动丨只知丙察察不知丙瑞线?11月出发探索极边秋色!
新京号
热门评论
喜七
7天前
在有些地方的疫情封控期间,外卖骑手就成了商家和市民之间的重要桥梁了
咋啦-
7天前
已经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女骑士在送外卖啦,她们真的很棒!
洼地
7天前
希望这座小城的骑手队伍更加壮大!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