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全球首个心腔内超声专家共识发布
新京报 记者 王卡拉 编辑 王鹿
2022-11-03 17:41
11月3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卫联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基金会获悉,由国内外数十位顶尖专家学者参与撰写的全球首个《心腔内超声心动图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正式发布,将为心腔内超声在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应用提供行业规范和指导,从而进一步提升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等手术质量,改善患者获益。

鉴于国内外尚缺乏心腔内超声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北京卫联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基金会邀请张运院士、马长生教授、钟敬泉教授和龙德勇教授作为该《专家共识》的共同发起人,钟敬泉教授和龙德勇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会集国内外多家中心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几经酝酿后正式发布。共识规范了心腔内超声技术在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介入治疗的应用。

目前,心血管疾病是我国老年群体的高发病之一。以房颤为例,中国有超过2000万房颤患者,其中7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发病率高达10%。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中国房颤患者数量将快速增长。庞大的心血管患者群体亟待更可及、更精准、更安全的手术治疗。心腔内超声是一项经股静脉进入心腔,通过导管扫描心腔内结构的创新影像技术,主要应用于房颤射频消融术等心血管介入手术,能够提供术中实时超声影像,为术者带来清晰的手术视野,从而提高操作的精准度、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我国引进心脏微创介入治疗已有三十余年历史,在传统的介入治疗中,X射线是实现手术可视化的必要条件,但对医生和患者存在辐射危害。且X射线成像细节有限,对并发症的监测敏感性较差,使术者手术操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心腔内超声使低或零射线介入手术成为可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教授告诉新京报记者,在绝大部分患者中可应用腔内超声替代经食道超声完成左心房/左心耳血栓筛查,可以减轻患者痛苦,避免相关麻醉、食道出血、血肿、感染、穿孔等风险,更简便、更安全、更舒适。此外,心腔内超声还可减少甚至避免放射线暴露和造影剂使用,使术者能够卸下数十斤的铅衣“铠甲”,减少X射线辐射的危害,另外,在孕妇、儿童、碘造影剂过敏者等特殊患者应用心腔内超声,可显著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不过,目前心腔内超声在国内的普及程度仍不高,与日本、美国100%普及率相比,我国的普及率仅有约10%。马长生教授分析指出,费用高是原因之一。传统的经食道超声,费用约1000元,而心腔内超声的费用超过了1万元,而且只有少数城市将该技术纳入了医保报销范畴。除此之外,对医生的培训也远远不够。要让这项新技术在临床中普及,不仅仅要解决费用问题,还需要培训更多医生。“随着心腔内超声用量的不断增长,价格将大幅下降,医保问题很快解决。同时培训更多的医生熟悉心腔内超声技术,就能惠及更多患者。”马长生说道。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卢茜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王卡拉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新华社:让文明对话照亮携手前行之路
时事
文明与和平|中国传媒大学主办“古都文明对话:从帕特农神庙到圆明园”在雅典举行
新京号
今天,烟台让世界看见!
新京号
海淀这家机器人公司,融资创纪录!
北京
《人民日报》大篇幅报道海淀:未来产业蓄势起势
北京
今年上半年全球9款肺癌新药获批
消费
光明日报|《文明长卷I》在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发布
新京号
我国中东部高温仍处于鼎盛阶段,专家解读预报温度与体感温度差别
时事
王凌航:AI将重塑医疗生态,让医疗资源普惠可及
智库
AI赋能科学研究,北京发布全国首个科学智能专项地方政策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