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如此,村落亦如此。当艺术家与村落相遇相守,当艺术作品成为乡亲们习惯的日常景观,人与村落会发生什么变化?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镇鲍家铺村,提供了一个平和美好的答案。
鲍家铺村不大,没有城区的忙碌,村子里安静得可以听到虫鸣鸟叫,枣树已挂满了果子,散养的鸡群在树阴下悠闲觅食。很平常的京郊乡村景象,不同的是,这里还有随处可见的墙画,以及或大或小的雕塑作品。
鲍海涛是村支书,也是土生土长的鲍家铺村本地人。天变蓝水还清,路拓宽煤改电,这几年,他眼瞅着从区里到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高兴的同时,也很想进一步打造家乡的“软环境”,让村子更有“魅力”。家门口的永定河,让鲍海涛有了灵感,北京提出打造“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其中“三带”之一就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能不能利用闲置农房引入艺术家开设工作室?
这个想法很快落地,两年之后,已有20多位艺术家进村和村民成为街坊邻居,这个安静的小村落,变得文艺了起来。
2022年9月8日,北京市大兴区鲍家铺村党支部书记鲍海涛在展示村里改造前的照片。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比邻而居,村民和艺术家做街坊
乡村振兴的路径很多,鲍家铺村选择了最慢悠悠的一条:让艺术进村、用文化兴村。两年前,鲍家铺村收拾出8处闲置农房,引入7位艺术家入驻设立工作室,其中1处闲置农房打造成了壹号公共空间,用于艺术家作品展示。
挺好的大白墙被“涂鸦”,整齐的草地上出现了“莫名”雕塑,这是与艺术家做邻居的“代价”,可看久了,村民们真觉得挺有意思。
北京这么大、漂亮的小镇小村那么多,人家都艺术家了,干吗要来鲍家铺村?鲍海涛的办法是,先把自家院子收拾出来,免费提供给进村的艺术家做工作室。他对自己的村子也很自信,“村子环境特别好,有水有树,空气清新,还特别安静,艺术家进驻之后,生活成本也很低。”
赵立和俞蔓夫妻二人是第一批进驻的画家,原来普通的几间农房,用阳光板把长长的院子封起来,就变成了一个天光画室。
2022年9月8日,北京市大兴区鲍家铺村,艺术家赵立在他的工作室中。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如今,赵立和俞蔓几乎一半的创作时间都在村里。赵立说,“我喜欢这里,村子很安静。这个工作室特别的地方在于,有天光画室,这对绘画的人来说非常重要,自然光对色彩校准非常好。”一到晚上,赵立和俞蔓坐在天光画室创作,乡间此起彼伏的虫鸣和郊野泥土的气息,给他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创作灵感,有时候拿起笔来就画到了深夜。
普通的农家院,有了画笔和颜料,就变成了艺术家的工作室。院子里,一幅长达15米的巨型作品,二人已经创作了一年多,这是一幅村民看不太懂的抽象艺术作品。今年40岁的赵立,十年前走到了创作的分水岭,从早先的具象创作,进入到抽象创作阶段。不过,为了更好地与村民交流,目前赵立和俞蔓在壹号空间展出的古典油画比较多,“具象作品与大众的交流效果更好,因为有明确的元素,会引发村民的讨论。”
入驻鲍家铺村后,赵立和俞蔓的作品有了更多面向大众的机会,不少村民在艺术馆开放的时候过来看看,遇到感兴趣的作品也会认真与创作者交流,评论得或许不够专业,但绝对真诚。
“真正的绘画教育其实源于影响。”赵立说,村里有了这处公共空间,艺术永远都在这里,村民可以自己感受。壹号空间是一个专业的展馆,里边展出的也是很专业的作品,这对村里及周边的村民,特别是孩子们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潜移默化、无声无息。
记者采访时,鲍海涛正在找赵立商量进村游客的用餐问题。作为最早入驻鲍家铺村的艺术家,赵立夫妻二人和鲍海涛已经成为了好朋友。都是房前屋后的邻居,鲍海涛会时不时过去遛个弯儿,向赵立讲讲村里近期的变化,聊聊创作的情况。
鲍家铺村党支部书记鲍海涛与入驻艺术家赵立。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小小乡村,因河而起因河而兴
鲍家铺村紧邻永定河,村子不大,从北头走到南头,不足五分钟。村里人口也不多,共有98户、276人,算上外来人口有300多人。明末清初时期,永定河水患频繁,为防止河道决口,官府派人沿着河边“搭铺巡河”,每隔二里地一“铺”,谁家搭的铺就以谁家的姓氏命名,鲍家铺村是鲍姓巡河人发展形成的自然村。如今,在永定河畔,还分散着曾经的巡河人演变而来的韩家铺村、李家铺村、孔家铺村等村落。
2022年9月8日,翻拍鲍家铺村航拍画面。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2012年起,鲍家铺村开始土地流转,到2014年,村里782亩土地全部平原造林。鲍海涛介绍,当时土地种植的大多是高耗水作物,果树老化,也正好到了更新的时候。
在鲍家铺村民刘清荣家的相册里,有一张孩子们在梨树上玩耍时拍摄的照片,这也是为数不多保留下来的老照片之一。在村里人的记忆中,村子的变化先是从平原造林开始的。“土地流转后,村民有了固定收入,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外出打工或做生意,收入就增加了。”刘清荣说。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鲍家铺村的村容村貌大变样:曾经村里的土路,现在变成了柏油路;原来村民吃的是机井水,每家有个压水机,现在吃上了水厂的统一供水;以前污水流入旱井,现在进入统一的污水处理厂循环利用;早先村民取暖靠土炕,现在变成了煤改电清洁能源……变化发生在村民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鲍家铺村以前的土路进行路面硬化改造。受访者供图
2020年,鲍家铺村的闲置农房在进行施工改造。受访者供图
如今,这个因河而起的小村庄,再次因河而兴,依托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引进艺术家,打造鲍家铺艺术村。自打艺术家进村,刘清荣家里闲置的农房也出租了出去。现在孩子们大了,都在外上班,她也在村委会上班,每个学期协助村里的向阳工作室,组织学生们免费学画画、书法等课程。
在向阳工作室,可以看到村里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其中一位艺术家向记者介绍,工作室会定期举行活动,他会教孩子们一些基本功,也会做一些实践活动,主要是想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截至目前,鲍家铺村已吸引20余位艺术家入驻,越来越多的闲置农房被盘活。随着村子越来越有吸引力,那些闲置农房成了资产,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艺术带来的效益。
在鲍家铺村,随处可见或大或小的艺术作品。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农房盘活,“新邻居”接踵而至
闲置农房被盘活,用艺术振兴鲍家铺村的路就彻底走通、走顺了。
鲍家铺村最南头有一座白色建筑,最让村里的孩子们好奇,他们爱在门口围观,好奇地打量着村里的新“地标”。这是一家书社,也是一处独特的民宿。
2022年8月27日,鲍家铺村“耕嘢书社”正式开社。涂画艺术耕嘢书社主理人夏维介绍,院子里有两间书室,中间是艺术空间,后院还有四间民宿,这里会定期举办艺术展览、诗歌朗诵会、儿童绘画等活动。通过开办展览,书社与艺术家之间会有更多交集。
2021年,耕嘢书社租下了这处农家院,开始了改造计划,地基都是原来的,改造中采用了一些新的设计。经过两个多月的建设,农家院变书社的改造完成。书社入驻鲍家铺村,离不开村里这两年的文艺调性。夏维说,“村里的氛围很舒服,早上有各种鸟叫声,交通还方便。”
区别于其他书社,耕嘢书社相对小众,但更具特色,两间书室存书量不多,大约500本图书会定期更新书目。在这里,可以读书,可以逛展,也可以住宿,那些精神富足的人,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理想状态。书社还鼓励人们将读书心得写在书上进行分享,让图书越读越“厚”。“将来会组织读者交流会。”夏维说,“读书不是孤独的事,而是相互触动的过程。”
耕嘢书社的入驻,也给鲍家铺村的孩子们提供了好去处,现在一到周末,他们会到书社来看书、看展览,当然,也包括写作业。
夏维来自江苏无锡,7月底来到鲍家铺村,作为这里的“新村民”,她说,与一个地方的相处需要时间,这才刚刚开始,相信书社将与村里的艺术家形成合力。
“艺术家集聚效应逐渐显现,村里文化艺术空间越来越多。比如目前在建的文史馆,就是一位爱好收藏的企业家,在亲身感受到村里的艺术氛围后,决定租房子入驻的,一共租了四个院子打造文史馆,用于展出自己收藏的艺术品。”鲍海涛说。
鲍家铺村中的一处民宿。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鲍家铺村中的一处民宿。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今年,鲍家铺村西口种了几十亩牡丹,前期开花可供观赏,后期结籽可以榨油,村里计划买一套榨油设备,等牡丹籽成熟后,可以榨牡丹籽油增加村民收入;艺术村逐渐有了名气,来村里参观游览的客人,还需要有个落脚吃饭的地方;未来五年,希望在鲍家铺村实现“一步一雕塑、三步一小景”的艺术氛围;美术教育也要加强,既然是艺术村了,希望今后从村里走出去的孩子,都能够写两笔画两笔……对未来的“我家门前”,鲍海涛和乡亲们还有很多设想。
风生水起在大兴,鲍海涛觉着,自从这些年生态环境变好后,他们的村子也搭上了首都发展的顺风车,变得越来越宜居宜业,“未来永定河沿岸的文化明珠里,一定也有咱鲍家铺村的名字。”
■ 对话一把手
大兴区委书记王有国:办好家门口的事,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
从基础设施老旧落后的平凡村落,变身为充满个性的“艺术村”,鲍家铺村“家门口”的变化,只是大兴区整体变化的一个缩影。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赋予了大兴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科技创新引领区、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先行区、首都国际交往新门户的“三区一门户”功能定位。
五年来,大兴区将“落规、落地、落实、提升”的工作理念作为基本要求,在各项工作的落地过程中,让千家万户门前有了令人欣喜的时代风景。这些年大兴区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又将如何谱写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大兴篇章?近日,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大兴区委书记王有国。
新京报:风生水起在大兴,你认为这几年大兴老百姓家门前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王有国:生态环境改善了,身边难事变少了。前些年,大兴空气质量在全市垫底,雾霾天气频发。经过多年治理,大气改善幅度全市第一,今年上半年首次实现了PM2.5重污染天数清零,优良天数138天。黑臭水体也消失不见了,断流26年的永定河现如今碧波荡漾,昔日工业大院摇身一变成了南五环公园带,沿河步道、口袋公园成为群众休憩散步的好去处,震旦鸦雀、黄胸鹀等珍稀鸟类先后在大兴安家。
再一个,就是老百姓办事越来越方便。通过拨打12345,接诉即办、主动治理,解决了房产证办理难等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接诉即办考核保持全市前列,万人诉求量保持全市最低。
新京报:大兴蝶变的背后,最关键的经验是什么?
王有国:最根本的是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了“桥”和“船”的问题,为我们推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比如,党中央部署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斗争精神的重要论述要求,既敢于斗争,又讲究方法,一微克一微克地抠,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
新京报:新征程即将开始,可否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大兴的新愿景、新目标?
王有国:总的就是全面建设宜居宜业新大兴、繁荣开放新国门,谱写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大兴篇章。我们将以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在上学有名校、看病有良医、就业有保障、居住有质量、出行有便利、生态有品质上下工夫,办好家门口的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大兴群众。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赵亚楠 王方杰 李欣侗 王巍 通讯员 刘飞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