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京自然博物馆开新展,来看一亿多年前内蒙古戈壁上的恐龙
新京报 记者 展圣洁 浦峰 编辑 白爽
2022-09-20 16:22
展期为2022年9月20日至2023年3月19日。

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9月20日,“龙行戈壁——内蒙古白垩纪恐龙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阳光厅开展。该展览为收费展览,展期为2022年9月20日至2023年3月19日。

 

据介绍,展览聚焦20世纪80年代发现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白垩纪代表性恐龙化石,生动展现了白垩纪中国北方恐龙群的演化历程和物种多样性。


观众观看展览。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你知道吗?如今苍凉壮美的茫茫戈壁,在一亿多年前的史前时代,曾是众多恐龙繁衍生息的美丽家园。从20世纪开始,蒙古高原就是白垩纪古脊椎动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这里的陆相白垩纪地层十分发育,产出了丰富而重要的初龙类恐龙化石。

 

如今,科学家在内蒙古戈壁盆地和二连盆地陆续发现了许多珍贵的爬行动物化石,包括大量恐龙骨骼、蛋与胚胎、皮肤印痕和足迹等,填补了古脊椎动物学和演化生物学等领域的空白,也再现了精彩的史前生命世界。


乌拉特半爪龙模型。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恐龙大体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两大类,本次特展生动地展现了这两大类恐龙的各个分支门类,包括似鸟龙类、驰龙类、泰坦巨龙类、万龙类等。展览也反映了白垩纪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及临近的蒙古高原脊椎动物生物群的特点,即以恐龙为主导,包括各种植食性恐龙、大型兽脚类恐龙、小型兽脚类恐龙,对整个内蒙古地区的恐龙生物群做了很好的展示。”策展人邢海介绍。


安氏原角龙化石(躯干骨骼)。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展览展出了多件恐龙骨架模型,如目前已知体型最大的窃蛋龙类恐龙——二连巨盗龙;来自巴音戈壁组的完美巴彦淖尔龙,为人们了解禽龙类的早期演化提供了全新视角。还有原地埋藏状态保存且完整程度超过90%的董氏中国似鸟龙,以及体内保存了多枚胃石的戈壁鹦鹉嘴龙。


化石展柜上方布置了图文展板,以便观众了解相关知识。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二连巨盗龙的发现,说明窃蛋龙类不仅和它的早期类型恐龙同属于肉食性恐龙,而且逐渐向杂食性和大型化发展。我们在二连巨盗龙附近还发现了其他个体的标本,反映了这类群体可能是群居性的。”邢海说。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越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