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他们的港乐记忆|词人陈少琪:《风再起时》里有我的“双重遗憾”
新京报 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田偲妮
2022-08-26 12:50
前言

香港流行音乐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听流行歌”也是当时年轻人最大的娱乐。港乐因为词曲细腻,表达直接,有些歌在私人语境里非常贴合听者的生活,因此许多港乐歌迷听歌时,也顺便埋下了与歌有关的回忆。明星与港乐的关系也是如此,在新京报专访的李玟、杨千嬅、梁汉文、林晓峰、炎明熹、曾比特、陈少琪、陈光荣几位创作者中,他们表示生命中至少有一首香港流行歌曲对自己影响深远。这些歌有的见证了自己和亲人的生活,有的影响了自己之后的创作……在他们与港乐的记忆故事中,我们也能再次感受到,港乐独特的生命力。

《风再起时》收录在1989年专辑《Final Encounter》中。


选曲:《风再起时》
原唱:张国荣
作词:陈少琪
作曲:张国荣

“‘但愿用热烈掌声欢送我’每听一次,都痛心疾首”。

《风再起时》作词人陈少琪。  受访者供图

【回忆】那首港乐
——《风再起时》我都痛心疾首

如果非要让陈少琪选一首他最喜欢的、对他影响最深远的港乐,这个答案大概是无解的,“这个问题太难了,我只能说每一个阶段都有。”写过三千多首歌,监制过无数金曲,从《夕阳之歌》《这个冬天不再冷》到《风再起时》《飞花》,陈少琪在近三十年的音乐制作中见证了香港乐坛的起起落落。陈少琪多年来一直佳作不断,他担任过音乐制作人、演唱会总监、微电影监制,见证了无数歌手从寂寂无名到红极一时,也在乐坛的每个发展阶段抒发着自己对音乐的一腔赤诚。

《风再起时》中有一句歌词“风再起时,默默地这心不再计较与奔驰”,这首由张国荣演唱,表达不再计较、淡然自得人生态度的金曲,被陈少琪比喻为自己的“遗憾”,他说,“很多时候听到这首歌,我就非常想念哥哥(张国荣昵称),每到4月1日,这首歌都会被不断重播,每播一次,都夹杂着我内心对他离世的遗憾”。

时间拉回到1989年,出于对娱乐圈的厌倦,彼时处于事业巅峰的张国荣想选择隐退。一天晚上,陈少琪、张国荣、黎小田(张国荣的制作人)一起吃饭,张国荣提出想为自己的隐退演唱会量身打造一首歌,陈少琪告诉张国荣“既然你的成名曲是《风继续吹》,那我写一首歌叫《风再起时》,让风再起的时候,你的歌迷就能想起你。”这个提议让张国荣一口答应,他说“好”。陈少琪回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张国荣就哼出了这首歌的曲调,黎小田立马拿来纸笔,把他哼唱的简谱写了下来,写完拿走一份去编曲,陈少琪则带着简谱回家写词:“一般写词前我都有旋律小样,但这首什么都没有,我照着简谱写。哥哥一路走来,所有的奋斗过程我都了解,我们一起去巡演、去旅游,是非常好的朋友。但我在创作这首歌时从未预料过哥哥会离开我们,后来这首歌却发酵为歌迷悼念他的一种方式。我记得他出殡那天,灵车驶出灵堂时大家会用这首歌来送别他。这首歌我每一次听,都会想起歌迷们一边哭、一边鼓掌的场景,每次都痛心疾首。”

陈少琪一向是个重情重义的人,《风再起时》之所以被他称为“双重遗憾”,除了是对张国荣的惋惜,还有对陈百强的纪念,后来陈百强也翻唱了这首歌,他发现这两个人都不在了,遗憾至极。包括由陈少琪填词的《夕阳之歌》,这也是梅艳芳人生最后一场演唱会时唱的最后一首歌,梅艳芳穿着婚纱“嫁给了”音乐,歌唱着人生,这一切被陈少琪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后来我选择北上继续音乐道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相继离开了,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我也很明确‘聚光灯’已经逐渐北移了。我如果再一直在香港做下去,一是自己会伤心,二是很难再在香港等到第二个哥哥了,我想换个环境继续做音乐,带着对朋友的思念,继续追逐音乐,在内地音乐市场留下痕迹。”

2020年4月1日,陈少琪晒出曾经的照片怀念好友张国荣。

【在地】那时乐坛
——那个年代的歌手,愿意为事业拼尽一切

大概是天赋使然,陈少琪回忆七八岁时他就会写词,没经过任何培训,也非刻意完成任务,他从来不会把填词当成一份工作,没有赚不赚钱的动机,他就是“自己喜欢”:“不谦虚地概括我和作词结缘,大概就是‘与生俱来’吧。从一开始我就有一种创作的能力。写词是需要乐感的,比如我听到一个旋律,确定要写什么主题,在这个题材里,我很清楚要放哪些字词进去,哪个拍子重,需要用哪个字,哪个字合适去押韵。”

陈少琪写过爱情、亲情、友情,讲述过真爱、失恋,描绘过风景、日常,几千首歌曲讲述着大千世界,问他灵感和素材从何而来,他笑着回答说自己是个“经常出卖朋友的人”:“很多人跟我讲故事,我或许第一时间就会‘出卖’他的人生(笑)。每个人都有很多人生经历、体悟,比如你跟我讲你分手的故事,我觉得有点的话第二天就会把它写出来,就是很会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歌词。写词是需要很高的概括能力的,你要用150到200字来讲故事,讲人生道理、情感伤痛,这是不能有废话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陈少琪入行,那时的香港乐坛群星闪耀,许冠杰、郑国江、林振强等前辈雄踞词坛。陈少琪并没有被强大的压力“唬住”,而是决定坚持自己的风格“创(创作)出一条路来”。他坚持词作的精准与创作的画面感,写出了很多独具风格的金曲,在这个过程中,陈少琪也与很多歌手成为一生挚友,他了解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量身打造很多适合的歌,共同铸造鼎盛的音乐时代。

2021年,陈少琪受邀参加电影《梅艳芳》的交流会,他发文写道,“那一年,我为她演的《英雄本色3》写了主题歌《夕阳之歌》,当时我24岁。我不预期大家会明白14年后,当我坐在红馆的第一排,看着她穿着为自己准备但最终用不上的婚纱,唱出人生最后这首歌时我的心情。”


在陈少琪看来,这些歌手无论是人品或是作品都被大家推崇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演艺态度,愿意吃苦,愿意为事业拼尽一切,这些努力让他们具有永不过时的超高素质:“张国荣、梅艳芳、谭咏麟、张学友等,他们都是吃了很多苦才成功的。那个年代他们根本没有现在的条件,比如现在一个歌手出道就有公司给他营销,有专用车、助理、化妆师一堆人照顾,那个年代的歌手什么都没有,白天可能要上班,晚上在夜场里唱歌赚点钱,在很激烈的竞争中等一个机会才能脱颖而出。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张国荣已经很火了,但巡演也不能带助理,当时的一位导演到美国演唱会场馆的后台探班,就看到张国荣自己在那熨衣服,服装造型自己包办。当歌手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时也没有高科技帮你调音、修音,全场几千名观众等着,遇到没有话筒,你也必须自己唱,唱得每个人都听清楚。我觉得现在条件太好会把一个歌手惯坏,这是不行的。吃苦、敬业的精神需要传承,要像他们那样,什么问题都能自己扛,都能自己解决。”

【共生】而今港乐
——没有式微,香港音乐人还在坚持创作

时至今日,陈少琪还在继续创作,不仅多首作品被当红节目《声生不息》“翻新”改编,自己也继续创作了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主题曲《前》等传唱度极高的歌曲,这些作品给如今的乐坛带来新气象,也见证了这位词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着实力。

生活中,陈少琪还是摄影师、画家、模型发烧友,他兴趣广泛、活力无限,任何环境下都能够成就一首好歌,也积极地提携新人为乐坛做贡献:“创作跟画画、模型一样,是有逻辑的。这些年很多人问我这首歌怎么形成的,比如画画,你需要构图,写歌亦是同理。我写歌词,一般会先构建主题,寻找创作动机再做文案,不管字数、不管押韵,去找到歌的灵魂自然创作。如果写词你总是写完一句‘憋’第二句,歌都没有灵魂和吸引力,还写歌词干嘛?(笑)”

陈少琪日常画画练习。

陈少琪做了一辈子创作,他对港乐有着深厚情感,也希望新一代创作者能延续港乐的荣光,他想慷慨地对新生代创作者分享自己的经验。陈少琪说自己是一个幸运儿,能拥有填词的天赋和创作的机会。无数荣誉加身时,他依然清醒地意识到创作一定是要做忠于音乐的好歌,而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资本利润做快餐文化:“这么多年,我坚持的是做作品,不做商品。记得2005年刚来北京的时候,彩铃火得不得了,当时所有人都跟我说彩铃只要十秒,用十秒去抓人眼球,你写这些能赚很多钱,但在我看来这些更像是快销品。我是做作品的,听众也需要作品,所以我会坚持做真正能留下来的曲子。”

这些年来,很多评论对香港乐坛的形容都是“萧条”,尤其是“港乐难返当年荣光”“港乐式微”。陈少琪不赞同这样的说法,他认为港乐从来没有不行,只不过聚光灯在千禧年后移到了别的市场,但喜欢音乐、努力做音乐的人依旧坚持:“香港流行音乐之所以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如此辉煌,是因为我们起步早,所以可以辐射到全国,甚至还有一代歌手红遍世界。到后来,各地乐坛都在发展,大家聚焦的音乐不一样了,可能让人觉得‘没人听港乐了’,但香港从未离开舞台,香港音乐人还在坚持创作。市场我们控制不了,要打通观众群体也很难,但我们能为作品负责任,有多少人听,跟作品的质量没有关系。同样,有很多大流行的歌曲,质量都不好。”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吴兴发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周慧晓婉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11位音乐人诉说我们的港乐记忆

相关推荐
舞台谢幕狄辛离去
综合
【小平的话•凡人话语】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时事
一个文化批评人的道路与困境(2)
文化
寻找看不见的光
文化
中国高球饭 老外不易吃
综合
田雨 从上中戏开始我就演爸爸了
娱乐
烟雾缭绕中的逃出生天
娱乐
书情
文化
心灵饱满的臆想,不甚协调的存在
文化
汪民安:对丰裕痛苦的敏锐洞察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