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郝峻巍:想做真正对医学发展有意义的事情
新京报 记者 王卡拉 李木易 编辑 岳清秀
2022-08-19 11:00

【名医简介】郝峻巍,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副主任与医学部主任,临床专注于神经免疫性疾病和脑血管病的诊治,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首批中国医师协会十大神经内科杰出青年医师、青年北京学者和北脑学者等称号。


作为中国神经病学专业的初创地和领军科室之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以下简称“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未来到底应该如何发展,是郝峻巍接任科主任以来始终在思考的问题。身为学科带头人,他有一种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希望能在智慧医学时代带领科室实现跨越式发展,冲上行业“浪尖”。

在同事和学生眼里,郝峻巍追求完美,对待工作专注、精益求精、高瞻远瞩,高标准要求自己的同时,也将这份对工作的态度,用以身作则的方式传导给了身边人,带领着团队以更高的站位去研究和解决神经医学领域的难题;生活中的郝峻巍则亦师亦友,和年轻人打成一片。

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郝峻巍检查脑机接口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使用情况。

成为带头人,引领学科发展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中国医师协会十大神经内科杰出青年医师、青年北京学者和北脑学者……年仅45岁的郝峻巍头顶众多光环,为人却极为低调,谈及自身,多是浅浅掠过,谈及科室和学科发展的未来,则是侃侃而谈,眼里闪着光。

诚如他的博士生万东山所说,老师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他想做真正对医学发展和患者有意义的事情。在采访过程中,郝峻巍提到最多的便是“引领”二字,他的目标是带领团队将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打造成为国内最领先、最出色、世界一流的神经内科。“我们有深厚的学科传承、一流的临床平台、一流的基础实验室、也在努力打造一流的大数据中心,未来加上一流的人才梯队,把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打造成为智慧医学的驱动者、引领者,这是我想要做的事情。”郝峻巍说。

2008年至2011年,作为南开大学与美国Barrow神经病学研究所联合培养人才,郝峻巍赴美国Barrow神经病学研究所开展博士及博士后课题研究,开启了神经免疫学的探索之路。

“那段时间里,他几乎每天以超过12个小时的时间投入到临床学习和课题研究中,很多研究成果便是在这段时期做出来的。”万东山说,老师曾以其在美国的经历,鼓励学生们要全身心投入临床和科研工作,总说“年轻人,要努力”,不断地推动着学生们向前走。“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属于时间密集型工作,需要在工作上有更多的投入,很辛苦,但老师的工作热情总是那么高涨,深深感染着我们,让我们也很亢奋。”万东山说。

2011年,回国的郝峻巍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在繁忙临床工作之余,持续开展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将神经炎症的研究拓展到了脑血管病,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2019年8月,郝峻巍正式加入宣武医院,成为神经内科的学科带头人。除继续坚持锤炼自己的专业方向研究,也在不断思考着科室的发展方向。

在加入宣武医院后的两个月,2019年10月22日,郝峻巍牵头筹建的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免疫中心正式成立。致力于神经免疫学领域的郝峻巍,希望通过基础研究与临床的串联,带领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等方面能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美国的三年,我看到了国内外的差异,更下定决心要把中国的神经免疫学做起来,提高我们对疾病更深层的认识,最终诊治疑难疾病,惠泽患者。”郝峻巍表示,神经免疫学是近二十年来最活跃的医学领域之一,在药物研发方面,已有数十种创新药成功研发并应用于临床,但却鲜有“中国”的身影。在抗体检测试剂研发上,中国也面临着“卡脖子”的情况,诊断试剂盒基本以引进为主,一些神经免疫疾病的诊断,由于缺乏精准的检测试剂,在欧美诊断周期只需要3个月至半年,而国内可能需要3至5年才能诊断清楚,很多患者因此而延误疾病的诊治。而这,正是郝峻巍及其团队要着重发力的领域。

在郝峻巍的带领下,神经免疫团队在宣武医院搭建起了一流的神经免疫中心实验室。“现在基本90%的基础实验都可以在我们自己的实验室完成,已基本达到国际水平,依托此平台,开展临床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工作,带领团队,用不到两年时间,从‘0’到‘1’攻克神经免疫抗体检测技术难题,完成了标准化检测流程,实现了神经免疫疾病几十种抗体高准确率检测。”提起实验室,郝峻巍颇为自豪。

着力培养人才,甘为操心“家长”

科室的发展,科研的推动,离不开人才梯队的建设。在人才梯队培养上,郝峻巍颇费心思。他对工作的要求比较高,教学风格严厉,在操作的规范性、对医学前沿技术的理解等方面,都对学生们提出了高要求。每个月都要汇报课题进展,如果数据整理、分析质量不够高,必须重做试验,重新分析数据。

现在,郝峻巍带有20多名硕士、博士、博士后,他坦言,自己是个比较严厉的老师,但也是一个能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老师。他的学生刘海杰、王俊杰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一点。王俊杰表示,老师经常会将一些学术上的信息发给学生,启发学习。在生活上也很照顾学生,会了解每个人的情况,并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困难。“我就是被他帮助过的学生,非常有体会。”虽然王俊杰不愿提起具体事宜,但言语中溢满感激之情。

郝峻巍有着多重身份,既是临床医生,又是科研工作者,还是学科带头人。在学生眼里,老师虽身兼数职,却能在多重身份之间自如切换,这会儿还在埋头于繁忙的研究工作中,马上又能切换到临床工作状态。“老师跟患者沟通特别有技巧,能很快获得患者信任和获知患者的想法,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到解决方法,效率非常高。”万东山说。

“郝老师具有国际视野和全局观,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病人疾病的诊治,而是把握整个神经学科的发展脉络,从临床中发现问题,着眼疾病本质升华,深刻影响着年轻医生,同时建立了完善国际化的医生培养体系,着眼培养医学科学家。”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高级卒中单元副主任医师刘海杰表示,宣武医院的神经学科一直是强项,在“火车头”——郝峻巍的引领下,会跑得更快、更有方向。

“我们这儿的博士后,既需要注重临床,又需要注重基础研究。有时看他们临床问题答不上来,我也替他们着急。”郝峻巍笑着说,学生压力大,他压力也大,不过他的压力来自于方方面面。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是一个高效运转的科室,共有400多张病床,郝峻巍还要管理400多人的团队,对学科的发展、团队如何建设等问题要高瞻远瞩,反复思考与论证,还有来自于行政管理的压力,需要更好地协调时间来合理安排工作。

和在美国做科研时的作息时间几乎一样,每天早上6点半,郝峻巍便到了医院,晚上7点左右才回家。别人工作8小时,他便工作1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周六日还要至少工作一天,他总感觉时间不够用。虽然一心扑在工作上,他却几乎不将工作带回家,尽量把下班后的时间留给家人。

除了带好团队和科室,在智慧医疗时代,郝峻巍也在把沉浸式模式融入教学、远程学术交流之中,将神经内科人才培养工作推广至更大的范围。“未来会通过智慧远程、智慧继续教育,把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好的内容辐射出去。”郝峻巍表示,科室正在和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一起打造神经内科项目,希望借助该项目把宣武神经内科的临床精华和经验扩展至全国。

尽管加入宣武医院近3年,做出了一些成绩,但郝峻巍并不满足。临床、管理、教学、科研、文化、人才培养等方方方面面,他都定下了对接国际的具体目标。无论于个人、科室、还是学科,他认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坚信未来几年,会做出更多引领性和创造性的成果。

【医声】
未来在神经内科疾病的神经免疫疾病发病机制研究、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药物研发、临床建设等方面,期望我们能够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郝峻巍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李木易 摄影报道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白衣”护苍生——“中国医师节”特别报道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