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新疆地区教育与低碳发展,清华梦之网实践队“点亮”乡村学校
2022-08-15 21:40
订阅
在过去八年中,他们在九所学校累计搭建了超过100kW的光伏微电网。
8月1日,清华大学电机系“梦之网”公益实践支队的12名成员从五湖四海起航。他们的目的地,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布鲁克镇寄宿制学校。这所学校的照明设施早已十分老旧,将会成为队员们接下来的施工重点。
能源与教育对于地区发展至关重要,而偏远地区往往在学校建设与教学资源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匮乏。“梦之网”是清华大学服务建设类公益实践项目,电机系学子们以自己所学所知,服务偏远地区的教育与低碳发展。在过去八年中,他们在九所学校累计搭建了超过100kW的光伏微电网。
今年第九期梦之网项目,聚焦布鲁克镇寄宿制学校的低碳电力系统改造,在6天时间里,队员们为学校改造校园线路,更新照明系统,并开展支教、调研等多样化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据悉,今年暑假,清华大学团委以“百年接力,强国有我——我们这十年”为主题,组织530余支支队、5000余人次学生有序开展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访百年党史团史重要事件发生地并实地理论学习、深入基层一线下乡进行劳动锻炼提供社会服务等。
“梦之网”公益实践支队成员正在安装照明设备。受访者供图
聚焦学校的照明设施改造
自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居世界首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用上方便、充足的电已经是一件平常的事。然而,在一些偏僻的县城和村庄,用电却远远没有那么便捷。
一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资源也十分匮乏。一方面,这些地区的中小学与外界缺少联系,难以得到与城市学校同等的软硬件教育资源支持;另一方面,这些学校的电气、电力等基础设施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很多学校还存在部分灯具老旧、损坏、不达标,照明灯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为了改善偏远地区孩子们的学习条件,为孩子们的前路点亮一盏明灯,清华大学电机系学子在2014年发起并成立了“梦之网”实践项目,成为改变现状的践行者。这是一个致力于在老少边穷地区推行以教育资源对接和基础设施改造为核心的教育扶贫学生社会实践项目,项目的建设工作全部由学生团队自主完成。
八年间,参与“梦之网”实践支队的清华学子超过百人,旅途超过万里。他们曾南下深入贵州、广西,也曾向西去往几千米海拔的高原。他们在新疆喀什、四川省康定市、雅江县、壤塘县等地的八所小学搭建了装机总容量达100kW的光伏微电网,为当地近千名学生提供了稳定的教学和生活用电。
作为距县城最远的牧区教学点,布鲁克镇寄宿制学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经过调研,队员们发现,由于当地家庭多以畜牧业为生,孩子们基本上长期在学校居住、学习和生活,学校环境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同时,学校也面临着用电量大、供暖设备耗电多、缺乏多媒体设备、照明设备老旧等多种软硬件设施方面的问题。
队员们的首要任务,是为学校十余间校舍及教室设计用电线路、更换照明设施。经过一夜休整,队员们便开始干活了。
由于运输不便,物资无法直接送到学校。队员们只好将物资堆放在乘坐的包车内,大家在狭小空间内历经五个小时终于到达学校。到学校后,仔细清点物资,确定在运输过程中没有损坏或者遗失。
仔细查看教室照明情况后,队员们发现,学校照明设施确实存在很大不足:部分日光灯损坏导致光线不充足,对孩子们的视力有较大损害;后续安装的节能灯泡直接从天花板上垂下,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清华大学电机系团委书记刘至真告诉记者,在初步统计了教室数量以及灯管位置之后,支队制定了详尽的施工方案,并于后续几天中实施。
队员为学校教室更换照明设施。受访者供图
用所学解决问题 让明亮灯光洒满教室
确定施工计划后,队员们开始了“早八晚十二”的安装工作,一切紧锣密鼓地进行。
为便于后续安装,队员们一整天“高空作业”拆卸灯管。从刚开始爬上高处的腿抖,到后来身挎工具包“飞檐走壁”,队员们打趣称,“这为未来爬电线杆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尖嘴钳、老虎钳、剥线钳、电笔……各种电工工具队员们也用得越来越得心应手。
接下来是组装灯管。在深夜办公室内,一小群人组成“灯管装配流水线”,剪铁链、安装铁丝、装灯罩与灯管的负责同学分工合作,一大排完备的待装新灯很快出炉。
而在各年级的教室中,同学们两三人一组配合安装新灯,背着电工包,拿着铁丝、灯具、各式工具钳与胶带,上上下下忙碌。
经过小心翼翼地反复试错,终于试装成功。第一盏柔白的LED灯光亮起,收获满堂惊呼。受到鼓舞后,队员们一鼓作气,将整间教室的11盏灯全部安装完成,取得任务“阶段性胜利”。为赶上既定计划,队员们继续夜战,调整线路、排除安全隐患。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每天早八晚十二的工期,忙着与疫情赛跑,每一个深夜,大家还在办公室里组装灯具。”支队队长、清华大学电机系2020级本科生王强讲述,最后一个晚上检查验收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教室跳闸了,深夜,队员们打着手机的手电筒爬上梯子,挨个检查线路和灯具,反复讨论着问题所在。
“好在依靠专业知识精确定位到是其中一个灯具短路引起了跳闸,这大大节约了我们排查的时间,解决了问题。这是一次专业知识与具体实践的碰撞,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王强说道。
全部装完后,明亮的柔光遍洒教室每一寸角落,队员们眼中满溢着成就感。“其实在我眼中,电网不单单是冰冷的输电网络,它纵横交错,像毛细血管一样伸向这片土地上每个不起眼的角落,带来发展和希望。”队员之一、清华大学电机系2021级本科生李昂说。
支队成员在当地学校进行支教活动。受访者供图
趣味科普支教活动同步开启
实践项目中,除了物质支持,也有人文关怀。队员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微电网建设为核心,辅以支教、调研等。
实践第3天下午,支教活动如约开启。支队成员们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展趣味科普支教活动,为学校学生带来“清华小课堂”。
在布鲁克镇寄宿制学校的一间六年级教室中,桌椅整齐摆放,黑板上写着“连接梦想,照亮未来”几个大字。经过几周精心设计备课、几天反复试讲后,支队员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与小朋友们会面。
“那我们应该怎样为地球脱去这一层厚厚的热热的棉袄呢?”年轻的杨焜棋老师站在讲台上,用亲切易懂的语言给孩子们普及双碳知识。
随后,队员刘芝秀为小朋友们现场演示了水果电池、电磁场与自制小火箭三个趣味小实验,教室里的气氛热闹起来,惊叹声此起彼伏。队员们走到小朋友们中间,帮助他们完成小实验的同时,也和这群可爱的小朋友们互动起来。
李昂告诉记者,作为电机系学子,希望能在这次实践中运用专业所学给孩子们带来更明亮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在他们心里撒下走出小镇拥抱未来的种子。而他自己,在这次远赴边疆的社会服务中,更加充实丰富了自我,也更加明白深入基层在奉献社会中提升自我价值的意义。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冯琪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