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8日,通州区永乐店镇西槐庄村,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宁国法站在玉米试验田里向远方打招呼。
宁国法明年毕业,即将离开科技小院,返校筹备论文。对于科技小院,他非常留恋,希望毕业后可以过上住在农村、忙于田间的生活。
来了后,宁国法发现农村生活和短视频里看到的不一样。短视频里的农村生活悠闲安逸,他在田地里体会到的是“粒粒皆辛苦”。不过,也正是在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里,他体会到了果实累累的收获喜悦。
为了科研要求,宁国法和同学们将植物样本烘干。
与宁国法不同,研一新生张晓恬初到科技小院经过了一个大转折。
得知孙女考上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需要去农村种地时,养育她的奶奶发出感叹,“咋读了研究生,还去学种地了呢”。张晓恬初到小院也有些不适应,没有了城里热闹的人群和丰富的业余生活。作为家中几十年来第一位研究生,家人希望她走进大城市,做一份不那么辛苦的工作。对于她的选择,家人大多不能理解。
张晓恬没有放弃,精心照顾自己的试验地,看着玉米日日增高,她也渐渐喜欢上了这样的日常,干完农活,在村口的广场上散步,与村里的老人们热情打招呼。“现在回到学校反而不习惯了。”张晓恬笑着说,走在学校里看到大爷大妈总想上去打个招呼。
发生转变的还有奶奶,“现在她老人家比我还关心我的玉米地,每次电话都要问问玉米地情况”,甚至还鼓励她毕业了回到老家,带着乡亲们科学种地。张晓恬表示,这也是自己的一个就业选择,毕竟在小院的经历让她有理论有实践,不应该被浪费。
农场刚刚摘下的黄瓜。
刚刚摘下的新鲜番茄。
同样在早晨6点起床工作的,还有朝阳区黑庄户乡的“鲁店农场F4”。30岁左右的四个人,来自不同行业,阴差阳错组成了鲁店农场的中坚力量。
7月7日,朝阳区黑庄户乡,吴迪与清晨刚刚摘下的蔬菜合影。
一年前,当时正从事生鲜行业的吴迪,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可以迎着朝阳开始一天的工作。“那时候总是上夜班,凌晨4点钟下班,很久都没有尝到早餐的滋味。”现在的他每天6点起床,然后迫不及待来到农场,看农作物的长势。“就像是看自己的孩子啊,满眼的生机,真的很开心。”
虽然现在的收入比原来少了,但是吴迪幸福感提升了。现在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进步。“之前是因为工作而工作,现在是因为喜欢而工作。”
如今,“鲁店农场F4”管理着农场里的20多种蔬菜种植,同时兼顾2000亩小麦地种植。虽然任务重,但是吴迪信心满满,第一年完成了任务,他坚信今年产量肯定可以超过去年。
6月23日,朝阳区来广营朝来农艺园,李根手捧刚刚采摘的番茄。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王飞 摄影报道
编辑 郑新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