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清晨不到4点,北京市隆福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王红就醒了,身体还没有动,脑子已经飞速转开了:“今天这个点位共6个人,预计4300人的采样量。6点开始核酸检测,5点多就得到。”迅速起身洗漱,随便吃口东西,4点50分她就出发了。
天还没有亮透,王红骑着自行车第一个到达位于皇城根遗址公园的核酸检测采样点。低头看一眼时间,5点15分。科里的另一位医生早上从家去医院取物资,还有一部分物资头天晚上就留在了采样点,王红把物资拿出来,有条不紊地开始现场设置、手消摆放。
6位采样的医生,两人一组,一共开三台。引导员也陆续到场,硬隔离、二维码摆好,遮阳伞支起来,不到6点,核酸检测点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等候早起的市民过来做核酸。
北京市隆福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王红。东城区供图
早上出门前计划好当天的采样工作
本轮疫情发生后,4月26日至29日,东城区开展三轮区域核酸检测,隆福医院负责景山、东华门、朝阳门三个街道的十几个点位,每天要派出近百名医务人员进行核酸采集工作。5月1日,东城区开展区域核酸检测,5月3日、4日、5日,又启动三轮区域核酸检测。
作为核酸检测采样点的组长,王红每天早上出门前就要在脑子里过一遍当天的采样计划:点位人员情况、预计采样数量;每一组干多长时间,如何轮换,还要处理突发问题,安排好后勤保障。
在采集点,还要提前设置好医疗废物垃圾袋并准备好纸巾,供被采样人员在采样过程中突遇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
5日下午,最高气温达到了29摄氏度。人最多的时候,做核酸的市民排出好几百米的队伍。
正在采样过程中,一阵干咳声响起,王红举起消杀喷壶,冲着台面、地面、空中环状喷洒一圈,“人群比较密集、流量也比较大,时时刻刻要注意消杀。”
有时,王红还要做好市民的安抚工作。
“怎么回事啊,捅这么深,你这都快捅到食道里去了。”安静的核酸检测点突然传出一位大妈的抱怨声。王红立刻上前,“阿姨您跟我到这边歇会儿啊,我给您看看。”将大妈引到一旁坐下后,王红耐心地解释起来,“我们采样一定要采到位才行,咱们都是有咽反射的。如果我们做到位了,很多人都应该有一些恶心反应,这是正常的。您要是没什么感觉很可能是没有做到位。”听完王红的一番话,大妈连连点头,反过来安慰王红,“你们也辛苦了”。
王红正在现场做消杀工作。东城区供图
儿子叮嘱妈妈:要保护好自己
这边,王红一直在忙碌着。家里,刚上初一的儿子却要独自步行两公里去做核酸检测。
“人家都是家长陪着,就您心大让孩子自己去。”听到同事的打趣声,王红笑笑说,“小伙子了,他能照顾自己,今天出门时还嘱咐我,‘妈妈你要保护好自己啊’。”
“五一”假期结束后,孩子一直居家学习。家长在岗位上忙碌,只剩孩子一人在家。一日三餐只能自己解决,“孩子自理能力挺强的,热个饭、点外卖什么的都行,从小就自己上下学。”王红说,她只是提醒孩子,“上网课尽量不要走神儿。”
与医院正常工作时间相比,核酸检测采样点的医护人员们从6点要一直干到晚上七八点才能收摊。采集点划分了清洁区和污染区,如果要喝水需要去清洁区;脱防护服要在污染区进行。所以穿着防护服为了减少上厕所,大家尽量不喝水。每一次轮换都要坚持三四个小时,实在太累了,只能在椅子上坐一会。
穿着拘束的防护服重复几百上千次采样的动作,大家的颈、肩、双臂、背部、腰部、腿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麻木和酸痛,一天下来,呼吸不畅,脸上被口罩勒得生疼,胳膊都抬不起来了。
“但没有一个人抱怨。”王红说,接到核酸采样的任务后,医院党委号召党员干部积极报名参加,大家都争相报名。“疫情来临,身为医务工作者就应该冲锋在一线,这就是我们的‘战场’。”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