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奖牌榜第一!中国冬残奥代表团豪取18金20银23铜
新京报 记者 孙海光 编辑 韩双明
2022-03-13 14:16
本届冬残奥会是中国参加冬残奥会以来,代表团规模最大、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全的一届,参赛各大项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3月13日晚,北京冬残奥会将迎来闭幕式。本届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以18金、20银、23铜总计61枚奖牌排名金牌榜和奖牌榜榜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国代表团秘书长赵素京表示,代表团践行了“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的誓言,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书写了中国残疾人冬季运动的新篇章,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是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不断迈进的又一重要标志。


中国轮椅冰壶队蝉联冬残奥会冠军。图/新华社

 

雪上冰上战绩“双丰收”

 

赵素京表示,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全项参赛、全面进步,雪上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冰上项目也进入世界强队行列,充分显现了中国军团的蓬勃朝气。

 

在全项参赛、全面进步方面,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轮椅冰壶、残奥冰球、残奥高山滑雪、残奥单板滑雪、残奥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全部6个大项、73个小项的角逐。这是中国参加冬残奥会以来,代表团规模最大、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全的一届,参赛各大项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雪上项目,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历史性突破。本届赛事之前,中国运动员从未在冬残奥会雪上项目上获得过奖牌,最好名次为第4名。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残奥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4个大项均获得金牌,雪上项目队共夺得17枚金牌、20枚银牌、22枚铜牌,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同时,中国冰上项目全面进入世界强队行列。轮椅冰壶队在平昌冬残奥会夺冠,这次连克强队,以十连胜的成绩卫冕。残奥冰球项目2016年在我国从“零”起步,2017年开始组建国家队,竞技水平不断提高,于2019年、2021年分别获得C 组世锦赛、B组世锦赛冠军,最终凭实力打进了本届冬残奥会,并在小组赛全胜。3月12日,中国残奥冰球4比0战胜韩国队收获一枚铜牌。

 

中国选手包揽残奥单板滑雪男子障碍追逐UL级金银铜牌。图/新华社


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也展现了蓬勃的朝气。代表团中有85名运动员为首次参加冬残奥会,占比88.5%,平均年龄为25岁。代表团开幕式旗手、未满18岁的河北张家口运动员郭雨洁在残奥冬季两项女子短距离(站姿)比赛中成功夺金。高山滑雪运动员张梦秋3月9日刚满20岁,取得2金3银的好成绩。纪立家、王鹏耀、朱永钢、张义琦平均年龄19岁,包揽了残奥单板滑雪男子障碍追逐UL级金银铜牌。代表团年龄最小的耿焱红获得单板滑雪1枚银牌,中国年轻一代残疾人运动员表现出乐观、进取、阳光、自信的良好风貌。

 

张梦秋展示金牌,北京冬残奥会她获得2金3银。图/新华社


成绩归功于人民和国家

 

赵素京表示,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所取得的成绩,归功于人民和国家。

 

首先,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厚爱是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格外关心和关注,反复强调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明确指示“办赛精彩、参赛出彩”,为代表团备战和参赛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同时,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进步是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的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代表团获得的每一块奖牌都凝结着党和国家对残疾人权益的格外重视和保障。正是国家实力的提升、残疾人民生的改善,才使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有条件参加冰雪运动,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运动员有机会、有底气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实现梦想。

 

此外,中国残联全力备战北京冬残奥会,通过参加国际赛事、经过严格国际分级后凭实力获得参赛资格。申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以来,中国残联制定《冬季残奥项目振兴计划》《冬残奥争光行动方案》《残疾人大众冰雪行动方案》,组建国家队,举办训练营和全国比赛,全国冬残奥运动员由不足50人发展到近千人。自2016年起,连续6年举办“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参与省份由14个发展到31个。建设了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设立了一批冬季项目基地,为残疾人冬季运动的普及和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赵素京也表示,残疾人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为冬残奥运动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代表团中部分运动员是从夏季项目转项而来。我国夏季残奥运动在管理、保障、服务、科研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全面应用于冬残奥备战和参赛过程,并在科学训练、队伍管理、复合型团队建设、科技冬奥等方面不断创新提高。

 

同时,残疾人体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也是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几代冬季残疾人体育工作者用了近二十年时间,为冬残奥运动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大批业务水平高、无私奉献的教练员、工作人员、领滑员、打蜡师、医疗康复人员、科研人员、陪练员等为冬残奥运动员训练、参赛保驾护航,他们是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背后的无名英雄。

 

新京报首席记者 孙海光

编辑 韩双明 校对 赵琳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孙海光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

相关推荐
俄罗斯:东方神韵的悠长回响
新京号
都灵大冬会闭幕 中国队1金3银1铜收官
第一看点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
新京号
“新时代的贵州人”!遵义入选的有……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10月21-27日文艺资讯丨莫里康内音乐会回溯经典
娱乐
大戏看北京10月文艺资讯丨精彩演出贺新中国75周年华诞
娱乐
本届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共收获94金76银50铜
第一看点
常征:年轻一代运动员成为我国残奥运动不断向前的强大驱动力
时事
新闻8点见丨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中国残奥军团蝉联榜首
时事
机器人主持开学典礼、奥运健儿送祝福,北京中小学花式开启新学期
教育
热门评论
佩炫
7天前
我就想说,所有的运动员都是最棒的!在这里,身残志坚不分国界!
rui
7天前
希望今后国家能给残疾人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次冬残奥会看到了他们的努力,他们值得拥有更多的社会关爱!
炸毛兔
7天前
残奥会的奖牌更显珍贵!运动员付出的辛苦比常人更多,向他们致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