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体育馆完成冬残奥形象景观、标识等转换。新京报记者 孙海光 摄
北京冬残奥会期间,国家体育馆将继续承担冰球比赛任务,日前已完成从冬奥到冬残奥的转换工作。为方便冬残奥冰球运动员训练、比赛,“冰之帆”在场地板墙、更衣室、卫生间、健身房等多个领域进行无障碍设施的提升改造。在球队更衣室通往冰场路上,国家体育馆铺设了320平方米的仿冰板,方便运动员更快更便捷地进入比赛场地。
无缝衔接
板墙变透明,铺设320平方米仿冰板
北京冬奥会期间,国家体育馆承担了冰球比赛任务,北京冬残奥会期间这里仍将是冰球比赛场馆。据国家体育馆场馆运行团队媒体副主任潘忠明介绍,自冬奥会闭幕第二天便开始了场馆转换工作,至2月25日已基本结束。
从规则上讲,冬残奥冰球比赛与冬奥冰球比赛并没有太多区别。但针对冬残奥冰球比赛特点,无论是球杆、冰面、挡板等细节方面都有一定变化。冬残奥冰球运动员使用的是双刃球杆,球杆一端呈锯齿状用于滑行,对冰面磨损较大。
潘忠明介绍,考虑到冬残奥冰球比赛对于场地的特殊要求,冰面厚度从之前的4厘米增加到现在的大约5厘米。目前,冰面已经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参赛队伍也已陆续开始上冰训练。
从球队更衣室到场地铺设仿冰板,便于运动员快速入场。新京报记者 孙海光 摄
进入国家体育馆,相关冬奥会景观已全部转换成冬残奥会景观,冰面也已经完成Logo更换。与冬奥会时相比,运动员席、受罚席前的板墙由之前的不透明板墙更换成透明板墙,方便冬残奥冰球运动员观赛。同时,运动员进入场地所需要的门槛降至和冰面一致,方便冬残奥冰球运动员无障碍滑进、滑出。
此外,从球队更衣室到场地内的这段距离,国家体育馆进行了人性化设计,地面铺设了320平方米的仿冰板,替代了此前的橡胶地板。有了这些仿冰板,运动员从更衣室可以更快速、便捷地滑行到场地。
按照北京冬残奥会赛程,国家体育馆3月5日9时15分将迎来首场比赛,由俄罗斯残奥委会代表队对阵韩国队。中国队的首场比赛将于3月5日晚上进行,对手是斯洛伐克队。
球队席由不透明板墙改为透明板墙。新京报记者 孙海光 摄
细节暖心
混采区防疫挡板从1.2米降至0.6米
潘忠明介绍,在场馆无障碍设施改造过程中,处处体现出“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理念,考虑到了运动员的实际需求,“参加冬残奥会冰球比赛的运动员大多下肢残疾,需要使用轮椅冰橇,而使用轮椅冰橇时的视角和行动能力是不同的,在场馆转换中要充分考虑到。”
在国家体育馆健身房内,十几台上肢综合训练器材一字排开,取代了此前的自行车健身器材。潘忠明介绍,冬残奥冰球运动员基本靠的是上肢力量完成技术动作,身体训练中更多需要的是上肢训练器材,“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在健身房配备了这些器材,希望可以帮助他们。当然,像其他的杠铃和力量训练设施,这里也一应俱全。”
2008年北京残奥会,国家体育馆曾承办过轮椅篮球比赛,积累了一定的残奥比赛经验。在球队更衣室和卫生间方面,国家体育馆也进行了相关无障碍设施的改造。淋浴间内,增加了花洒底座和淋浴座椅,方便运动员赛后使用。
混采区挡板由1.2米降至0.6米。新京报记者 孙海光 摄
同时,国家体育馆对赛后媒体混和采访区也进行了调整。防疫挡板高度由之前的1.2米降到现在的0.6米,方便媒体和运动员在保证安全防疫的前提下,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也体现出对冬残奥运动员的尊重。
此外,为了满足部分媒体和观众的无障碍需求,国家体育馆在媒体席和观众席均设有无障碍座位,并且预留了轮椅停放空间。
新京报首席记者 孙海光
编辑 王春秋 校对 赵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