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60多种罕见病药物国内获批 多重政策鼓励上市进程加快
新京报 记者 王卡拉 编辑 岳清秀
2022-02-28 11:01

“无药可用”是大多数罕见病患者的常态。智慧芽数据显示,全球7000多种罕见病,有药可治的比例不足10%。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的121种罕见病,只有58种在我国有治疗药物。业内人士表示,本土药企对罕见病药物的研发以仿制药为主,创新药研发并不积极,投入大,商业回报少是原因之一。

 

如何推动中国罕见病创新药研发,让患者有药可用,是摆在相关部门、本土药企、罕见病公益组织、患者群体面前的共同问题。

 

40多种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

 

随着国家政策不断鼓励创新,集中带量采购不断向创新药倾斜,我国医药生物企业被倒逼着从仿制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快速转型。除抗肿瘤药物外,罕见病药物也被逐渐关注,尤其是2021年有7个罕见病药品通过谈判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自2018年5月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发布以来,从罕见病诊疗到药物研发及上市、医疗保障等多方面的政策都是围绕目录展开。2021年12月召开的罕见病大会发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有60多种罕见病药物获批上市,40多种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涉及25种疾病。通过对罕见病药品的谈判准入,大幅度降低罕见病用药的价格,让有药可用的罕见病患者用得起药。

 

为加快罕见病治疗药品等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在中国上市,国家药监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关于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审评审批相关事宜的公告》,对罕见病治疗药品等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建立专门通道进行审评审批,对列入专门通道的罕见病治疗药品在3个月内审结。2018年11月开始相继发布的三批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中,涉及34款罕见病药物,超过遴选药物总量的50%。

 

2020年,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明确,将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防治罕见病的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对于临床急需的境外已上市境内未上市的罕见病药品在70日内审结。

 

国家财税政策也在支持罕见病药物研发。2019年2月,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关于罕见病药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对罕见病药品实施税收优惠,对首批21个品种的罕见病药品按照简易办法依照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鼓励罕见病制药产业发展,降低患者用药成本。2020年9月,14个最新批准注册的罕见病治疗药品被纳入第二批清单,以享受相关增值税政策。2020年12月,财政部又发布《为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2021年1月1日起我国调整部分商品进口关税》的通知,其中对4种罕见病药品原料实行零关税。多项财税政策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企业对罕见病用药研发投入的热情。

 

本土药企开始探索罕见病领域

 

随着鼓励政策不断出台,一些本土企业开始涉足罕见病领域,进入早期探索阶段。如甘李药业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在研新药GLR2007于2020年9月获得美国食药监局(FDA)孤儿药资格认定,并于2021年1月获得FDA快速通道审评资格认定。2021年4月,该药又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孤儿药资格认定。

 

2021年11月19日,葛兰素史克的美泊利珠单抗获批在中国上市,作为首个用于治疗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靶向药物,吸引国内企业关注,迈博药业、正大天晴均在布局美泊利珠单抗生物类似药。

 

来自病痛挑战基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8年5月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发布至今,共有30个罕见病药物获批上市,涉及31种罕见病适应症。罕见病药物上市提速。尤其是2021年,获批的罕见病药物多达11种,包括诺华制药的奥法妥木单抗注射液、协和发酵麒麟的布罗索尤单抗、武田的醋酸艾替班特和维拉苷酶α等。从获批情况来看,罕见病药物主要还是依靠海外引进。

 

“大部分中国药企还处于对罕见病药物的引进和仿制阶段,这块市场的需求远未被满足。”智慧芽生物医药数据总监裴立东表示,出于投入产出的考虑,罕见病新药研发并不是本土药企的主流关注方向,对罕见病药物的研发仍以仿制为主。

 

新药研发周期长,罕见病药物市场相对较小且处于孕育期,国内资本更多的是追逐热度,因此罕见病药物研发没有成为资本关注的主流。“如果政策引导再给资本一些信心,可能会给整个中国罕见病市场带来一定影响。”裴立东说。

 

以美国为例,获得孤儿药资格认定,FDA会为药企研制罕见病药物提供激励政策,包括7年市场独占权、提供一定的研发自主、临床研究费用享受一定税费减免政策、免除新药申请费用、优先审评等。自《孤儿药法案》颁布后,FDA已经批准超800种罕见病药物上市,与颁布前仅有38种相比,增加20倍有余。

 

国内药企要涉足罕见病新药研发,科研人才必不可少。裴立东指出,2015年开始,陆续回国的很多科研人员促进了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标志性事件便是百济神州研发的泽布替尼在美国以孤儿药身份获批,是首个出海的国产BTK抑制剂。“能通过全球最严格的药审机构——FDA批准,说明中国一些药企的制药实力已经达到美国标准。”裴立东说。

 

国内出现专注罕见病领域药企

 

我国已经出现专注罕见病药物开发及商业化企业,走在最前面的北海康成拥有巨大市场潜力药物资产组成的全面管线,针对部分最普遍的罕见病和罕见肿瘤适应症,包括三个上市产品、四个处于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一个处于IND准备阶段、两个处于临床前阶段,还有三个基因治疗专案处于先导识别阶段。

 

和国内其他生物创新公司起步时类似,北海康成也选择前期靠授权引进略。该公司第一个实现商业化的罕见病药物海芮思(艾度硫酸酯酶β注射液)是从GC pharma授权引进的,适应症为黏多糖贮积症Ⅱ型(又称为“亨特综合征”),该病被录入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得益于国内政策对罕见病药物的支持,该药获得关键试验的临床试验豁免和新药上市申请批准。北海康成计划于2023年上半年在中国进行批准后研究。

 

此外,北海康成还从Apogenix授权引进CAN008,这是一种正开发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糖基化CD95-Fc融合蛋白,是中国首个进入胶质母细胞瘤临床Ⅱ/Ⅲ期试验的1类创新靶向生物药。

 

“对药企而言,要布局罕见病领域,需要稳扎稳打。一方面,企业要挣快钱,通过短期获利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另一方面要挣慢钱,瞄准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布局。”裴立东指出,药企在做资产配置时,既要考虑流量,也要考虑长远利益,如何进行资产配置是药企面临的最大挑战。布局罕见病领域,建议选择尚没有药物上市,且科学家有深入研究的罕见病。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中国罕见病药物市场将由2020年的13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25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4.5%。

 

随着中国罕见病市场的迅速扩张,国内罕见病公益组织更是不愿缺席。2月28日,蔻德罕见病中心发起成立浙江瑞鸥公益基金会,由中心创始人黄如方联合12位科学家和企业家共同发起,如泰格医药联合创始人曹晓春、和元生物创始人潘讴东、曙方医药联合创始人严知愚、信念医药创始人肖啸、嘉和生物药业首席运营官陈文德等。

 

蔻德罕见病中心表示,全球数百个获批上市的罕见病药物,几乎没有中国自主研发和生产。“未来,中国一定要在基础科研、药物研发上占有一席之地。”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王卡拉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国际罕见病日丨遇见与希望

相关推荐
2024年48个1类新药获批上市 超七成通过“加速通道”
健康
北京市推出32条措施支持医药产业,与去年政策相比有哪些升级?
北京
世界血友病日丨创新疗法不断涌现,血友病治疗迎来破冰时刻
健康
2024年29款罕见病药国内上市,中国药企研发参与度提升
健康
北京推出32条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措施
第一看点
我们的记忆力有救吗?探访记忆门诊
北京
位列全国第一,今年北京已有7款创新药械产品获批上市
北京
与时间赛跑,阿尔茨海默病能靠手术治疗吗?
时事
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北京市药监局孙力光:2025年多项改革发力,构筑医药创新高地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