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上山文化的稻作农业有何特点?来国博看1万年前的“一粒米”
新京报 记者 张畅 浦峰 编辑 张磊
2021-11-21 18:42
展期暂定2个月。

新京报讯(记者 张畅)农业起源、人类起源、国家起源,是考古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三大课题。将视线转到东方,你会发现,稻作农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这片土地上人类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000年11月,考古学家在浙江省浦江县发现上山遗址,此后在以上山遗址为命名地的“上山文化”考古工作中,陆续发现了一万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和大量彩陶遗存。为了更好呈现这一考古发现,11月21日,“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国家博物馆南1展厅开幕,展期暂定2个月。

 

展览展出的上山文化陶器。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展览共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文物近200件,包括最早的炭化稻米、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等重要标志性遗存。同时辅以丰富的考古学知识介绍、场景复原、多媒体等展示手段,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展示人类稻作农业起源之初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面貌,反映中国早期的定居村落及其社会生产与生活情况,呈现上山文化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许多展品很有看头。比如一粒“炭化稻米”,距今约11000年-8500年,系驯化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稻,是目前通过系统浮选法在层位清晰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稻米。据介绍,考古人员在义乌桥头遗址、仙居下汤遗址、永康湖西遗址均发现了数量丰富的炭化稻米,表明在上山文化中晚期水稻的食用更加普遍。

 

上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炭化稻米。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介绍,上山遗址所在的金衢盆地属于酸性土壤,深埋地下的有机质极易被腐蚀,“找一粒米”非常不容易。“所以我们现在能展示的稻米非常稀少,这一粒米也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象征。”

 

还有一件陶壶,上窄下宽,通体红色,非常吸引眼球。壶内的残余物中发现了一种加热产生的糊化淀粉,经检测研究,发现残留物与低温发酵的损伤特征相符,而低温发酵是酿酒的基本原理。由此推断,9000年前的上山人可能已经掌握酿酒技术,这只陶壶也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酒器。

 

“在原始时期的中国,人类走出洞穴,走向旷野,第一步就踩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踩在了上山文化(这片土地上)。考古学家还在上山遗址发现,稻米作为粮食第一次进入人类历史,可以说是这轮考古最大的意义。”蒋乐平说。

 

新京报记者 张畅 摄影记者 浦峰

编辑 张磊 校对 吴兴发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浦峰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1908年至1932年的中国
新京号
从种一棵咖啡苗开始,全国首批咖啡专业本科生的“进阶之路”
教育
《哪吒》电影中太乙真人喝酒的罐子,有什么来头?
时事
笔与墨:收藏中国及其映照中的另一个美国
新京号
闽人智慧丨75年前的全国政协会议,福建人建议汉字从左到右书写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3月文艺资讯丨音乐剧《理想之城》书写奋斗
娱乐
大戏看北京3月文艺资讯丨音乐剧《理想之城》书写奋斗
娱乐
《寻迹古中国》:最早的玉器在何处?
文化
挑花眼?北大新学期开设通识核心课推荐
新京号
2025北京图书订货会闭幕,这些新书和活动值得回顾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