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选举遭遇重大失败后,默克尔的政党陷入了深思
新京报 记者 栾若曦 编辑 张磊
2021-10-13 19:34
基民盟正陷在一场危机中“挣扎求生”。

德国总理默克尔所在的基民盟即将迎来领导层“大换血”。

 

当地时间10月11日,基民盟秘书长表示,即将召开特别党代会,重新选举基民盟领导层。基民盟主席、联盟党(基民盟与姊妹党基社盟组成)总理候选人拉舍特也在日前流露出辞职意愿,称将在“必要的时候辞去党主席一职”。

 

资料图:德国联盟党总理候选人拉舍特。图/IC photo

 

考虑到基民盟在本次选举中的表现,“换领导”也并非在意料之外。

 

在9月26日举行的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中,联盟党仅获得了24.1%的选票,创下历史新低,遭遇了二战以来选举的重大失败。“此次选举失利让默克尔所在政党正在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华盛顿邮报》撰文写道。

 

在执掌德国近16年后,也许默克尔将作为德国历史上最成功的领导人之一“荣誉退休”,但她所在的基民盟正陷在一场危机中“挣扎求生”。

 

领导层更替或许只是“求生”的第一步。

 

频繁换帅:不到3年或迎第三位党主席

 

基民盟或将迎来新的党主席。

 

据法新社报道,德国基民盟秘书长奇米亚克表示,基民盟党主席团将于10月30日与基民盟各联邦州主席举行会议,召开特别党代会的具体日期将会在11月2日确定,届时将重新选举基民盟领导层。“就具体日程而言,窗口是今年年底。”

 

当前的基民盟主席是拉舍特,但在选举失利后,拉舍特无疑站在“风口浪尖”,受到党内广泛批评。就在社民党、绿党、自民党举行首次三党谈判的当天,拉舍特屈从基民盟内部的压力,暗示他准备辞职。

 

如果辞职一事“板上钉钉”,这意味着基民盟将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迎来第3次领导人选举。

 

在默克尔领导基民盟18年之后,首位接过指挥棒的是安妮格雷特·克兰普-卡伦鲍尔。她于2018年12月在基民盟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该党主席。就职不到一年半的时间,2020年2月,卡伦鲍尔宣布辞职。

 

她的辞职与图林根州州长选举风波有关,基民盟被指越过了德国主流政党不与选择党合作的政治红线。批评人士认为,作为基民盟主席,卡伦鲍尔需要对此承担责任。

 

直到今年1月,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州长拉舍特才当选党主席。出任还不足一年时间,基民盟又将换上“新人”。

 

频繁的领导人选举背后反映的是基民盟内部缺乏有力领导。中国社科院欧洲所副所长田德文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大选失利对联盟党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基民盟需要在“后默克尔时代”找到强而有力的领导人,无论卡伦鲍尔还是拉舍特都未成功做到这一点,基民盟如今也是想通过领导人的更换,希望给基民盟带来新的理念与变化,此举在意料之中。

 

从纵向历史来看,领导层变动也属正常之举。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孟虹对新京报记者指出,内部领导层变化也是在竞选失败后,德国政坛内部自然而然的革新举措,以更换领导层体现彻底改革。

 

定位模糊:长期执政却流失核心选民

 

事实上,根据民调数据来看,基民盟的支持率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直到大选前的几个月,随着基民盟支持率滑至历史低点,社民党的支持率开始反超。

 

复盘基民盟在本次选举中的表现,《华盛顿邮报》指出,拉舍特在竞选活动中的一系列失误被认为是基民盟选举危机的核心。

 

今年7月德国遭遇严重洪灾,拉舍特在陪同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视察灾区时,被摄像头捕捉到与同事大笑的画面,因此备受批评。拉舍特还被爆出书籍涉嫌抄袭等丑闻,都导致他本人受欢迎度一再下降。

 

“主持洪灾工作原本可以成为拉舍特的机会。”田德文指出,但他缺乏主持联邦工作的经验,在危机政治方面也表现欠佳。不只是“嬉笑门”,拉舍特还在没有做充分调研的情况下,承诺在短时间内为受灾群众发放现金补贴,给予选民希望后又难以兑现承诺,也导致其受到诟病。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民党总理候选人朔尔茨,孟虹认为,朔尔茨是个非常成熟的政治家,在地方政府、德国联邦议院和社民党政党内部都有工作经验,还在任联邦部长期间参与过欧盟和国际事务,他属于“稳中求进”的风格。

 

资料图:德国社民党总理候选人朔尔茨。图/IC photo

 

拉舍特表现欠佳或是支持率下滑的直接导火索,但基民盟在此次选举中暴露出的问题显然不止于此。

 

不少人还将矛头转向了默克尔。“基民盟正处于历史低谷,人们当然会问默克尔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这一局面。”基民盟在汉堡的代表克里斯托夫·普洛斯(Christoph Ploss)说道。

 

《金融时报》指出,部分基民盟内部人士指责长期担任党主席的默克尔没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疏远了基民盟核心保守派选民。尽管她于2018年辞去了党主席职务,但仍继续担任总理,导致卡伦鲍尔和拉舍特都难以摆脱默克尔的影响。

 

对默克尔的质疑也可以理解。孟虹解释道,这是德国选举竞争和辩论文化中的一部分,会对在任者工作提出疑问,质疑其为何不能做得更好。

 

田德文指出,默克尔在选择接班人的过程中有一定失误,卡伦鲍尔和拉舍特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但这也是政治学中的一般规律,在“强人”之后,继任者都会比较弱,在其阴影之下,不太容易有抢眼表现。

 

这也导致拉舍特在政策主张上显得尤为尴尬。德国联邦议院议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认为,“他(拉舍特)既不能说‘一切都将改变’,也不能说我们将‘一如既往’。在默克尔担任总理16年后,这是基民盟在政策主张上需要思考的问题。”

 

眼下,基民盟正在进行深刻反思。

 

从此次选举中可以看到,社民党和基民盟之间的界限变得非常模糊。默克尔传记《安格拉·默克尔:欧洲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Angela Merkel: Europe's Most Influential Leader.)作者、英国考文垂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授马特·奎特鲁普(Matt Qvortrup)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联盟党执政期间,德国变得更加“社会民主”。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在于,尽管朔尔茨和默克尔来自不同政党,但他将自己描绘成默克尔政策的连贯执行者。

 

这与德国联合执政有关。田德文分析称,大联合政府要求两党之间不断妥协,最后政策会呈现出“中间颜色”,这种情况难以避免。

 

孟虹认为,在大联合政府背景下,虽然默克尔的优点在于“博采众长”,但这也为她招致了一定批评。

 

英国《卫报》指出,默克尔执政期间,不断吸收其他政党的政策和计划,导致基民盟变得难以区分,选民们不再明确知道基民盟所代表的立场。《金融时报》认为,默克尔疏远了党内的保守派。她的难民政策还导致大量传统保守主义选民投奔极右翼选择党。

 

基民盟的议员表示,“多年来,我们只是制定了社会民主取向的政策,我们失去了自己的定位。”

 

遭遇危机:基民盟面临“生存考验”

 

早在选举之前,基民盟党内人士担心,作为二战后德国政府的主导力量,基民盟如果在9月的选举中落败,可能会陷入一场生存危机,甚至导致中间派和保守强硬派之间的分裂。

 

虽然现在仍不能断言社民党一定会组阁成功,但从当前形势来看,留给联盟党、绿党和自民党组阁的窗口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53%的受访民众支持社民党领导的三党联盟,而只有四分之一的受访民众支持联盟党主导建立政府。基社盟主席、巴伐利亚州州长马库斯·泽德甚至已经呼吁联盟党做好成为反对党的准备。

 

这场生存危机或将成为现实。田德文分析称,生存危机确实存在,目前德国政党格局趋于碎片化。原来所谓的小党,如绿党、选择党以及左翼党,现在其实并不小。联盟党和社民党,这两个大党所占比例也在降低。如果联盟党不能扭转局面,这才是其生存危机的核心。

 

就目前观察来看,基民盟正在首先从人事上进行改革。孟虹指出,联盟党内部将会迎来彻底“洗牌”,在未来的特别党代会上党主席、议会党团主席以及秘书长等职位都会进行讨论。另外,在此次选举中,极右翼民粹主义选择党分走了不少选票,尤其是在东部地区,预计基民盟将会进行内部分析,针对性调整政策理念。

 

这场危机未必是件坏事。奎特鲁普表示,联盟党习惯了掌权,过得太舒服。现在他们需要重新思考政治目标。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个可以静下来,思考未来出路的机会。此次危机也不会导致联盟党就此从德国政治中出局,德国是联邦州制国家,16个州中绝大多数都由基民盟领导,他们在许多地方仍握有权力。

 

德国背后:欧洲保守主义备受冲击

 

把视角从德国放大到整个欧洲,其实不难发现,德国保守主义遭遇冲击是欧洲国家的一个缩影。

 

从本次选举结果来看,如今德国有五个政党可以获得10%以上的选票,而在默克尔2005年上台时,只有两个政党能够做到这一点。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德国政治变得愈加碎片化,正如其他西欧国家一样。荷兰有19个政党同处议会之中;意大利从中左翼到极右翼的四个政党得票率都在20%左右徘徊;即便如西班牙这样传统两党制的国家,也已经走入多党政治的局面。

 

“在2010年左右,几乎每个欧盟大国都有一个中右翼政府,保守的政治家曾经统治着欧洲大陆,但如今光景已然不在。”《经济学人》撰文评价道。

 

欧洲政治环境的转变或与多重危机有关。

 

过去十几年中,欧洲“危机丛生”,从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再到难民危机。孟虹指出,在危机时期,民众更愿意选择与自己在认知和理念上更接近的政党,以获得危机中的安全感,而不管这个政党是否真的能在联邦政治层面实现自己的愿景。这点也可以从这次大选又有愈40个政党报名参选,其中也包括小型新政党基层党(Die Basis)中可窥见一斑。

 

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应地导致了新兴政党、激进政党的崛起。田德文表示,保守主义受到冲击也在于选民的失望。选民发现,执政党的长期执政并没有给国家带来实质性的改变,由此至少想给新兴政党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如今欧洲的保守主义受到较大冲击,实际上,这也意味着欧洲较为重要的国家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这也是欧洲未来的整体发展态势。”孟虹说道。

 

新京报记者 栾若曦

编辑 张磊 校对 吴兴发

相关推荐
默茨的“觉醒时刻”
国际
联邦议院选举落幕,“碎片化”的德国政坛何去何从?
国际
工党预计迎来压倒性大胜,斯塔默有望成为英国8年内第6位首相
国际
新闻8点见丨三星堆与金沙文物进京;苏纳克的“豪赌”能翻盘吗?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