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273处与中轴线相关的老地名列入保护名录
新京报 记者 陈琳 编辑 刘茜贤
2021-09-28 20:48
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一些老地名逐渐消失是不争的事实。奚大龙介绍,北京老地名曾历经三次大规模地名更改潮。

新京报讯(记者 陈琳)《首都功能核心区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日前已结束为期30天的公示,将正式对外公布。京文创研究院院长、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专家顾问奚大龙告诉记者,第一批保护名录中确认老地名583处,其中,与中轴线相关的老地名共有273处。


奚大龙正在进行中轴线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研究,据他介绍,北京中轴线是展现中华文明独特魅力,传承历史文脉与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元、明、清、民国直至当代,期间历经七百余年规划建设,沿线文化地标众多,文化资源底蕴丰厚。据统计,在与北京中轴线相关的包括大栅栏街道、景山街道、天桥街道、什刹海街道等八个街道中,初步列入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的老地名共有273处,其中明朝老地名77处、清朝老地名175处、民国老地名21处。

 

北京老地名历经三次大规模更改潮

 

奚大龙表示,在我国老城区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老地名保护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京文创研究院院长、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专家顾问奚大龙。资料图


老城区的地名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往往以建筑、传说、城市规制、民俗文化等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并且传承至今,是地域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因此保护老地名就是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同时还可依托老地名的文化内在价值,积极赋能城市发展。

 

“老地名作为特色文化遗留与传承载体,也是留住历史文化记忆与城市乡愁的重要组成。”奚大龙说,老地名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归属感,是基于传统社会文化结构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对土地的深情、故土的情结、国家的热爱,成为每一个时代吸引人、凝聚人的独有精神资源。因此,蕴含了重要历史文化信息的老地名,可以积极承载城市乡愁情感与文化记忆,对于包容城市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文化韵味、温润百姓的精神世界,均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作用。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一些老地名逐渐消失是不争的事实。奚大龙介绍,北京老地名曾历经三次大规模地名更改潮。


第一次更名潮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大规模雅化地名活动中,不少原本命名粗俗不雅的胡同被更换了发音近似的新名,如裤腿胡同改为库堆胡同;小脚胡同改为晓教胡同;棺材胡同改为光彩胡同。这一时期,近300条胡同更改名字,其中不少沿用至今。

 

第二次大规模更名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开展街巷胡同地名整顿工作,为区分一些重名胡同,将部分胡同用东、西、南、北、大、小等加以区分,同时一些小胡同被合并到大的街巷胡同之中。这个时期胡同数量减少近500条。

 

第三次发生于“文革时期”,受“极左思潮”影响,例如张自忠路改为工农兵东大街、赵登禹路改为中华路,东交民巷改为反帝路。“‘文化大革命’后,北京市将绝大部分地名改回了之前的名称,但仍有14条胡同地名至今没有恢复。”

 

进入新世纪后,北京市仍有部分老地名更名问题受到社会各界普遍议论。如北京市在首都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撤销崇文区、宣武区等老行政区域名称,就颇受争议。“我个人认为,在地名命名、更名过程中应持续加强研究,弄清地名产生原因,形成历史与演变根据,增强命名与更名的科学性。”奚大龙说。

 

老地名保护并非僵化不变,应该与时俱进


北京民俗学会会长、民俗文化专家高巍表示,北京的地名源远流长,老地名与北京的老居民、老建筑一样,都是这个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老地名并非一些人想象的僵化不变,而是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研究北京地名的变化,就好像打开一本北京的发展历史。这也跟北京人口变迁是一个道理,随着城市的变化,不断有老人淡出,也不断有新北京人加入,这是一个城市有生命活力的体现。

 

北京民俗学会会长、民俗文化专家高巍。资料图


高巍认为,老地名的保护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要求。“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明朝永乐年间建北京城时,在现在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纪念堂所在的位置,建了皇城最外面的一座门,叫做大明门,清代改成了大清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后,这座门又改成中华门。”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一些胡同也曾经改过名字,比如一些胡同名字中包括有民族歧视的含义,后改为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名字。而且由于历史发展,比如现在的美术馆后街、文学馆路,都打上了新的时代印记。

 

此外,一些地区由于原住居民整体搬迁后,区域的功能变了,景观建筑发生变化,地名也相应发生变化,“比如说在我居住的CBD地区,以前肯定是没有这个概念的。”他表示,地名随着环境的变化在变化,是一个客观事实,但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保护了。“老地名保留下来,作为一个历史的传承或积淀,我觉得还是挺有意义的。”但无论怎么变化,老地名的变迁应该记录下来,应该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建立包含地名名称、来历、沿革、含义、地理信息在内的完整数据库,方便后人了解这个区域发展的历史沿革。

 

新京报记者 陈琳

见习编辑 刘茜贤 校对 柳宝庆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陈琳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中轴线申遗成功入选,去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公布
北京
打造“永远在线”的北京文化论坛,首批17处“会客厅”亮相
北京
两会声音丨全国人大代表曾娜:加强统筹,推动白酒联合“申遗”
消费
国家级,芜湖增至4位!
新京号
全国人大代表高度关注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安全,多部门采取行动
时事
话题阅读量达1.2亿人次,什么活动这么“吸睛”?
新京号
从中轴线看都城秩序,文物保护专家关战修对话新京报小记者
教育
一把手访谈丨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文创出圈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
北京
百亿补贴下的灰产漩涡:华强北后封机、翻新机流入电商平台
科技
一把手访谈∣西城区区长郅海杰:以高质量发展提升幸福西城底色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