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对话联合国气候报告参与者:极端天气事件将更频繁,人类怎么办?
新京报 记者 谢莲 编辑 张磊
2021-08-12 16:14
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它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大。

今年以来,全球多地发生千百年罕见的极端天气事件。

 

在欧洲,德国、比利时等国家遭遇洪灾,近200人遇难。在北美,罕见热浪席卷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地区,造成数百人死亡。在中国,河南日前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共造成30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142.69亿元。目前,北美、欧洲多国仍在遭受野火侵害。

 

中国气象局8月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表示,今年以来,全球天气气候形势非常复杂,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包括北美高温、欧洲洪水以及我国河南暴雨等,都是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的直接体现。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8月9日发布的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则直接指出,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都与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直接相关,包括极端高温事件、海洋热浪、强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增加等。未来几十年内,全球所有地区的气候变化都将加剧,极端高温和强降雨事件将变得更加频繁。

 

那么,面对频率、强度都将增加的极端天气事件,人类应该怎么办?新京报连线采访了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协调主要作者、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教授张学斌。

 

张学斌主要参与撰写AR6第11章《变化气候下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此前,他曾多次参与IPCC相关报告,包括作为主要作者参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以及作为主要作者参与IPCC《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促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

 

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教授张学斌。图/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网站

 

气候变化影响着全球每一个区域

 

新京报:这一次的评估报告想向全人类发出怎样的信号?

 

张学斌:我认为这次报告主要释放了两个信号。一个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它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大。

 

另一个是,如果人类能够迅速地、大规模地减少排放,那么避免全球升温过快、过高仍然是有可能的,因此国际社会立即采取行动仍然非常必要。

 

新京报:你参与过好几次IPCC评估报告,在你看来,这一次的报告和以往的报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张学斌:如果和第五次评估报告相比的话,我觉得最大的变化是,这次的报告更聚焦区域尺度上的变化。

 

以往的报告更多的是从全球层面、更宏观的视角看气候变化,但这一次我们看到的是全球各个区域的气候变化。换言之,气候变化已经以各种方式影响到全球的每一个区域。通过把全球分为一个个相对较小的区域,描述这个区域发生的变化,我们对于气候变化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可以看得更清楚、更直观。

 

AR6或可推动COP26谈判工作

 

新京报:2015年国际社会通过《巴黎协定》时定下的目标是,努力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C以内。但IPCC最新报告显示,不管是何种排放情景,到2040年全球升温都会达到1.5°C。原因是什么?

 

张学斌:确实,最新估计显示,不管是何种排放情景,大概在2035年前后,全球升温就可能会超过1.5°C。

 

二氧化碳一旦排放到大气里面,会存在很长时间。目前全球升温已经1.1°C,而过去这几年的排放仍然非常多,减排力度也不够,因此未来20年内全球升温仍将持续并加速。

 

新京报:此前几次IPCC报告发布都推动新的国际气候协议签署,如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5年的《京都议定书》、2015年的《巴黎协定》等。你认为这次报告发布会推动国际社会作出哪些行动?

 

张学斌:IPCC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还是聚焦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明年还会陆续发布第二工作组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以及最终的综合评估报告。后面几份报告会评估适应气候变化的选择方案,以及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选择方案等,可能会对国际行动有更多的指导意义。

 

不过我认为,第一工作组报告出炉后,也许会推动今年年底的COP26(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谈判,推动各国政府更加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作出更具雄心的减排承诺。但最终会推动国际社会作出怎样的行动,目前还无法预测。

 

不过我们需要谨记一点,那就是全球气温每增加一点点,都会引起相应的气候系统变化。也就是说,人类减排不是说控制在1.5°C或2°C就够了,而是说要尽可能地让升温少一点,因为每少一点点对于地球来说都是有利的。

 

全球气候危机或超出人类适应能力

 

新京报:这次报告提到,气候变化带来的一些影响也许是可逆的,但也有一些变化千百年内都是不可逆的,譬如海平面上升。这会带来哪些影响?

 

张学斌:我们需要知道一点,气候变化的有些影响是可逆的。譬如气温上升之后,如果温室气体排放能够不断降低并实现零排放,那么温度是可以降下来的。

 

但是全球变暖对气候系统的有些影响是不可逆转的,譬如海平面、北极海冰、冻土层、山地冰川、极地冰盖等。

 

以海平面上升为例,海洋面积占全球的三分之二,全球气温升高的话,水体也会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还有一点,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冰盖融化、冻土消融、季节性积雪减少,这也会导致海平面持续上升。冰盖融化是很难再恢复的,因此海平面上升这类影响千百年之内都是不可逆的。

 

资料图: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冰持续融化,生活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约3000只北极熊面临食物短缺的危机。/IC photo

 

而海平面上升肯定会带来很多新问题,譬如沿海洪水可能会更频繁更严重,海岸将受到侵蚀,以前百年一遇的极端海平面事件未来可能每年都会发生。未来沿海城市可能尤其需要注意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

 

新京报:对于全球面临的气候危机,你目前最担忧的是什么?

 

张学斌:对于全球气候危机,我目前最担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会增加,可能会超出人类的适应能力。

 

世界各地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譬如面对持续的极端高温,城市里面的人都有空调,但农村地区很多人可能没有,由此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亡。此外,未来的变化在于,极端事件可能不是单一发生,而是几起同时发生,这会造成一些特殊的风险,导致人类应对更为困难。

 

其次,比较担忧气候危机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面对极端天气事件,不仅人类无法很快适应,生态系统可能也没办法很快适应,譬如珊瑚礁可能大范围死亡,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最终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人类须努力适应极端天气增加的新变化

 

新京报:你在2011年就以主要作者身份参与了IPCC的《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促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而今年以来,全球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你认为,面对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张学斌:10年前在写这个报告时,我们对于气候变化、对于极端事件的理解并没有现在这么深刻,那会儿只是感觉到,未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可能会增加、变强。而后来几年的发展确实印证了这一点。

 

譬如在中国,2013年北京等地就出现持续的高温天气。我当时和中国气象局的一些同事一起合作研究过,如果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概两三百年才会发生一次这样的状况。但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每四五年就会出现一次极端天气。

 

今年以来欧洲的洪灾、加拿大西部的热浪,都是非常罕见的事件,造成了很多人员伤亡。一个原因就是,大家都没有做好准备应对这些极端事件,也没有做好准备去适应这些变化。

 

IPCC最新报告已经明确提出,未来这些极端事件会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强烈,类似极端高温、城市内涝这类灾害也会变得越来越多。面对这些怎么办?除了加大减排力度,努力控制全球升温的幅度和速度之外,我们也必须努力去适应、去应对这些新变化。

 

譬如在进行城市规划、工程建设时就必须将气候变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进去,进行环境评估、设定相关标准等等。我们每个人也要做好心理准备,未来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会越来越多。

 

新京报记者 谢莲

编辑 张磊 校对 吴兴发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谢莲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当人文学科走向萧条,是时候重估“无用之用”了
文化
野象迁徙到国家公园设立,生物多样性该如何保护?│关注2022
时事
国新办发表《2021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
第一看点
第5部航天白皮书《2021中国的航天》发布(全文)
第一看点
对话英国气候学专家丹·米切尔:希望各国将地球整体利益放在首位
国际
2022年极端天气还会时常发生吗?
国际
专访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陈德亮:今年我们将面对怎样的气候环境
智库
一镜到底:再见,2021
国际
全球疫情下 如何应对粮食风险?
乡村
外交部网站发布《美国民主情况》报告
第一看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