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日下午开始,一场强降雨将大量郑州市民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求救信息如洪流般涌入各大社交平台。在官方救援力量之外,一些处境较好的普通市民自发组成救援队,为附近的被困人员提供住所及派送物资。水患当前,他们一夜未眠,一场自发的市民救助行动在城市中蔓延开来。
21日,市区内雨势渐小,积水仍围困着整座城市,志愿者们时刻待命,“希望为这座城市贡献微薄力量。”
7月21日,被救市民在任沫帆提供的员工宿舍里进食。受访者供图
员工宿舍改成临时救助点
26岁的任沫帆是个创业者,他与朋友合开的公司位于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据他介绍,这个产业开发区有企业上万家,工作者不计其数。
20日上午,郑州开始下雨。“当时我们都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因为上一周郑州也下过一场大雨,我们以为最多就下到那个程度。”
觉得不对劲是在临近傍晚时。当天下午三点多,任沫帆看到一辆黑色轿车抛锚在十字路口,水已淹过引擎盖。不到一个小时,水就没过了车顶,漫上斜向高起的人行道,在人行道上也很快有了齐腰的高度。
下午六点多,他下楼吃饭时,“发现已经回不了家了。”随后他与同事在网上看到许多求助信息,便商量着将公司的员工宿舍设置成临时救助点,安置在暴雨中无法回家的人。
夜里11点左右,他们编辑好救助信息,发在各个微信群内,由此广泛传播出去。很快,各类求助电话水漫金山而来。
当晚12点不到,任沫帆下楼接收了第一个求助者。他回忆,那是一个从洛阳来郑州打暑期工的大学生,在郑州下车时已寸步难行,便先找了个小店落脚。但店里空间小,挤满了救助的人,店长就联系上了任沫帆,并托一辆过路的垃圾车将那学生送了过来。
任沫帆前往汇合点时,见低洼处的机动车道上的栏杆、花坛已全部被水没顶,马路延伸处的水深不可测;蹚在人行道上齐腰深的水里,他觉得脚底发凉,常有漂浮、冲击的杂物撞上他的小腿。两人碰上面,那名学生已经浑身湿透,“行李、眼镜、背包全都被水冲走了,手机也被水泡得失灵了。”他将学生引到楼上的宿舍里,那里有电力、热水,还有他抢先备下的泡面和洗漱用品。
任沫帆说,他和同事一夜没睡,接了上百个求助电话,“好几次这边还没挂,又有电话不断打进来。”后续又收留了十几个求助者,多是在附近工作或居住的人。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群三四个人,是从几公里外的网吧来的。其中有一位中年人,自称已挣扎行进十多公里,最早是骑电瓶车,后来车给水泡坏了,只好步行。走走停停,在一个网吧遇到其他避难的人,又一道相扶出发,才终于偶遇任沫帆。事后他们都大呼幸运。
“电梯很早就停了,大家只能步行爬上十六楼。像我们上下十几趟,体力严重透支。”任沫帆感慨,“但所幸我们救的人,离我们不是很远,手机也都是有电的,不像有些地方手机没电也没信号。”
他说,到21日早上九点,打来求助的电话变少了,零散有求助者们自行回家。到21日中午,水位已基本到底,宿舍内还留有五六个休整中的求助者。
任沫帆介绍,他公司所在位置的灾情尚不算严重,因人行道地势高,商店、餐厅等受灾轻微,仍在营业。唯一的问题是水停了,他们便用桶装水。
陆续还有求助者打来电话,他也仍在持续志愿救援当中。他说,已联系相关机构送来吃用物资,必要时,对外救助的大门仍会敞开。
“退役”消防员连夜给被困市民送去食物
23岁的王皓明曾经是一名消防员,如今在郑州生活。几天前,王皓明已经在朋友圈和微信群收到各种暴雨预警的信息,但他没有想太多。20日上午,他还和朋友调侃“可以看海”。没想到下午看到的却是险情,各种各样的求助信息布满了手机屏幕。
看着窗外的积水越来越多,新闻里也出现了地铁人员被困的情况。事态越发严重,王皓明开始有些担心,便在个人微博发布了信息,称自己可以提供帮助,家中水粮充足,可以当作暂时的休息场所,并且公布了自己的号码。
之后,便有很多热心网友来电,告诉王皓明哪里有人被困,情况如何。大家都希望被困的人不要失联,有充足的电量与外界保持联系。王皓明第一次出门帮助,是梧桐街地铁站的一位母亲,她带着两个孩子,被困许久。
这个地点距离王皓明家很远,但他还是走出了家,步行为他们送去雨衣、水和食物。
之后,他又打着伞,徒步前往郑州大学地铁站,那时候已是晚上十一点多,雨小了些,但是水越积越高,已经漫到他的小腿肚子。抵达地铁站时,很多人在地铁站出口的台阶上休息,台阶比路面高一些,暂时没有人泡在水里。
地铁站内,二三十个人被困于此处,“老人和小孩都有,有乘客,也有地铁工作人员。”地铁站下不去了,他们便坐在台阶上休息。由于已经被困了七八个小时,人们脸上有明显的疲惫感。一些人由于手机没电,已经与外界失联。王皓明没有充电宝,他邀请他们去他家暂度一夜,一切免费,但没有人决定前去。
于是,他前往附近的便利店,为他们送去食物。下午,便利店的东西几乎被抢购一空,他去的时候,货架上仅剩些干脆面、面包,他买了一箱水和一些食物,给他们送去。
尽管曾经当过消防员,参与过很多次救援,面临过大火、车祸、跳楼、跳河等各种各样的情况,但此次,他仍然未敢贸然行动,只能为被困的人送些水和粮食。他知道,以前作为消防员去救人,倘若能救回来一个人,把自己搭进去,也算值得。但如今作为普通市民,“再把自己搭进去,就是给政府添麻烦。”
此时的王皓明,刚刚为一家困了60名学生的培训机构送去物资,由于便利店没有开门,他将家里仅剩的方便面和水送了过去。稍微歇息两三个小时后,他开始继续转发求助信息,去帮助一些受困较轻的人,他说,“我会24小时待命。”
不过,他知道这远远不够。作为曾经的消防员,王皓明学过专业救援知识,在这场暴雨中,一些更紧急的救援是需要专业设备的,想到这些,他感到难过,“想去帮忙,但力不从心。”
“熬过最心安理得的夜”
夜深了,妹妹早已在身边躺下,刘妍(化名)还拿着手机,在各个微信聊天对话框里来回切换,将网上收集来的求助信息一一分配给组员。
刘妍是一名大学生,放暑假回到了河南郑州老家,近些天,在南阳市的外婆家玩。20日之前,她曾收到过郑州市暴雨预警的短信,那时她没太在意,以为险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当天,南阳市天晴,她还带着妹妹外出游玩。回家看到朋友圈才知道,事情已经非常严重,需要各方帮忙,“大家都在说,这里路塌了,要小心,那里又怎么样了。”
她在微博私信了一个志愿组织,晚上十点左右,她被拉进群,成为一名暴雨中的志愿者。
一开始,群里非常混乱。后来有人在群里提议,建议大家分成三个组,一组收集信息,二组核实信息,三组在细分的区域内,做力所能及的救援,“他说这是此前做志愿者的经验,没一会儿,大家真的自然而然地按照她的说法,开始动工。”
由于正在外地的亲戚家,刘妍自愿成为了二组的成员,主要负责将一组收集的信息分配给组员,然后由他们进行核实,之后转发给三组的伙伴,由他们出门进行救援。
此外,他们也将核实过的求助信息对外发布,希望一些受困严重的人得到专业的救援。她知道外面的困境,位于荥阳市汜水镇的男朋友家已经受困严重,男朋友的父母都在屋顶,而最麻烦的就在于他们手机没电,完全联系不上。
这一夜,不停有人加入刘妍所在的群。截至21日凌晨3时,大群已经有269人。通过分配这些信息,刘妍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郑州市民的困境,“被困着走不了的、没有食物和水的、受了伤的人、即将分娩的孕妇、需要医治的病人。”她只恨自己不在现场,没法冲出去救人。
刘妍将这个夜晚称为“熬过最心安理得的夜”,整晚她都没有睡觉,不停地将求助信息分配给组员进行核实,看到受困比较严重的,她会以更快的速度上报,比如孕妇、伤员、老人。由于长久地端着手机,胳膊酸痛的她一会儿坐着,一会儿躺着。最后,因为担心自己的动弹影响到妹妹睡觉,她干脆从床上挪到了沙发上。
在这期间,刘妍还实时刷手机里的天气预报。21日凌晨4时许,看到郑州还是暴雨、雷电的预报信息,她截图发了一条朋友圈,“原来等天亮是一件这么难的事,天亮吧,天亮吧。”
郑州图书馆一夜收留100多位“不归客”
“今夜郑图不闭馆”,7月20日晚,郑州图书馆发布的这条推送,传遍社交网络。通讯信号断断续续,一位家长看到自家孩子的照片,留言道:“担心了一下午!看到孩子平安无事,热泪涌出!感谢图书馆!”照片里,一个穿白色短袖的高个男生,低头写着作业,左手边摆了瓶喝了几口的橙汁饮料。
往常,郑州图书馆主馆在夜间7点关闭,夜读吧则开到凌晨12点。当天临近主馆闭馆,郑州仍下着大雨,不少路段被水淹没,交通阻断。一段图书馆拍摄的视频显示,即使掀开了窨井盖,积水打着转也排不下去。“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决定不闭馆”,一位王姓副馆长说。
大雨湿透了衣服,图书馆的男职工们赤膊上阵,一路小跑肩扛沙袋,垒成一排,再盖上一层遮雨的布,防止雨水倒灌地势低洼处。
上述负责人粗略统计,当晚图书馆共有100多位“不归客”:自习的学生、避雨的市民、附近高铁站滞留的旅客、从地铁站疏散的被困人员……图书馆备上了毛巾和姜汤。现场图片显示,人们坐在简餐区、走廊里或沙发上,一个女孩儿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在读,手肘撑在膝盖上。
几乎整夜没有合眼,7月21日下午接起电话时,王姓副馆长的声音有些沙哑。座机那头的手机铃声不时响起,“喂喂喂”几声没有回应后,她又挂掉电话,像是自言自语,“信号不是太好”。
7月21日,街头积水渐渐退去,数据显示,郑州图书馆这天来了500多名读者。
新京报记者 汪畅 冯雨昕 周思雅 杜寒三
编辑 袁国礼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