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张畅)北京大学红楼建成时,陈独秀已经任北大文科学长一年零八个月了。
彼时,这位40岁的新文化运动积极分子盛名正旺,他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吸引了一批崇尚新式文学的拥趸;他主导的北大文科改革惠及许多学生,一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在此聚集,形成新文化阵营的中坚力量。
后来,陈独秀更是作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全程参与那场爱国斗争,帮助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因悲愤巴黎和会外交失败,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在北京天桥新世界游艺场顶楼抛撒《北京市民宣言》传单,遭到密探当场逮捕。
“一校一刊”结合 主导北大文科改革
1917年,北大校长蔡元培聘请陈独秀来京任职,辅助他对保留着封建教育传统和陈腐校风的北大进行改革,并建议他把《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到北京,实现了“一校(北大)一刊(《新青年》)”结合。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展览部主任陈翔介绍,蔡陈早年就有交往。“两人曾在上海一起试验炸药,热衷于暗杀活动,算是老战友,再加上当时陈独秀已经通过《新青年》打响了名气,所以蔡元培一想到要改革北大、一听到陈独秀的名字,就决定聘用他,不惜亲自去请,有刘备三顾茅庐的古风。”
陈独秀的办公室设在红楼二楼,挂牌“文科学长室”。在这里,凭借蔡元培的全力支持,他专心致力于文科改革。
首先是关于教育方针的改革。《新青年》创刊后不久,陈独秀曾发表文章指责中国教育的弊端,认为教育应该“是自动的而非被动的,是启发的而非灌输的;是世俗的而非神圣的,是直观的而非幻想的;是全身的,而非单独脑部的”。他坚定地相信,高等教育的宗旨应该以“研究学理”为主,为此提出三项办法,即注重外国语、除讲义、多购参考书。
再是关于教学的改革,陈独秀下了很大工夫,包括扩充文科、增设新系,允许学生自由选修各课,废除一切课程全部必修的规定,整顿课堂纪律,制定考试制度等。为了给学生提供学习条件,他还采购图书,广设阅览室。
一系列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让北大形成了良好而活跃的学术氛围。渐渐地,一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北大聚集,形成了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新文化运动得到迅猛发展。
这一时期,《新青年》也迅速吸引了一批进步青年,逐步形成了读者群,进而形成一个特有的新青年群体。他们对于五四运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都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扛起五四运动的大旗
陈独秀在北大红楼大展拳脚之际,中国的国际环境悄然变化——虽然是一战战胜国,但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遭遇外交失败,本可以从德国收回的山东半岛,成了日本的战利品。
消息传回国内,民众出离愤怒。北京大学等校学生组织了集会游行,痛殴汉奸,一把火烧了卖国贼曹汝霖的赵家楼。这场被称为“五四运动”的爱国斗争,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肇端。
这场运动中,陈独秀身先士卒,推动五四运动走向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
他在与李大钊共同创办的《每周评论》上多次发文,提醒民众不要对巴黎和会抱有任何幻想,应该把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和腐败的对日外交的政府;号召青年学生要有不怕流血、不怕杀头的无惧无畏的坦荡胸襟。
他和李大钊起草了一份《北京市民宣言》。1919年6月11日,他到北京天桥新世界游艺场顶楼抛撒《北京市民宣言》传单,并大肆宣传,遭到逮捕。
“作为一代精英的精神领袖,陈独秀身上有着断头流血都不辞避的悍劲,所向披靡的狂飙式的气质,棱角毕露、锋芒逼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陈独秀研究会原会长陈铁健表示,陈独秀与蔡元培、李大钊等,先是以《新青年》唤醒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爱国觉悟,又以《每周评论》为五四运动提出斗争纲领、口号和斗争方式。
毛泽东曾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听他说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我们是他那一代人的学生。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来有一部分进入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那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简介】
陈独秀(1879年~1942年),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主将,被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1920年在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声音】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发刊词)
新京报记者 张畅
编辑 贾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