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记者 刘洋)以儿子的名义回复抗日英雄母亲赵一曼的“绝笔信”、以妻子的名义写信给革命英雄成冲霄……6月22日下午,一场特殊的“概论课”(全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汇演在中国传媒大学(以下简称中传)举行。该校播音专业大二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完成了他们的集体作业。据介绍,这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老师们在“概论课”中的创新实践,上百名学生参与,挑选20封英烈的亲笔家书进行再创作、表演,以此庆祝建党百年。
学生们在表演时,红色家书原文在幕后展现 。图/新京报记者 刘洋
表演烈士家书 学生们在台上泪流满面
“红色家书”作品汇演在中传传媒博物馆多功能教室举行。中传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19级学生以五人为一组,穿上颇具年代感的戏服,演绎英烈们的故事。新京报记者现场看到,与其说是朗诵“家书”,更像一个个小型的话剧表演。
“爹,您在哪儿啊,娘说您在很远很远很高的地方,娘还说您是大英雄!”扮演齐子瑞女儿“凤儿”的学生梁睿珈在演到给“父亲”回信的那一刻时泪流满面,其他在台上参与表演的学生也红了眼圈。
齐子瑞是山东省阳谷县人,1945年读书时参加了八路军,曾随军进军西藏。转战南北期间,他一直以书信的形式和家人联系。1955年,齐子瑞在一次执行公务时被敌人杀害,年仅35岁。小组学生们分饰齐子瑞、父母以及女儿,以背诵书信的形式,将他的革命故事娓娓道来。
学生在表演烈士生前读家书 图/新京报记者 刘洋
为表现出这是一位来自沂蒙老区的年轻战士,扮演齐子瑞的学生王荣麟特意穿着军大衣、做旧的红秋衣,赤脚上台表演。下台时,他的妆已哭花。王荣麟说,为了在表演时保持热情,全组同学都是各自彩排,上台时才第一次完整表演。
“红色家书”故事性强 学生受益更深
中传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傅楠介绍,该院近年来一直在做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希望思政课既能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又能让学生们受益终身。学校早在2019年秋季学期便推出了“双师思政课程”,由马院的思政课教师和来自专业学院的专业课教师一起授课。今年恰逢建党百年,2月,马院老师便围绕党史学习这一主题,进行各门思政课程的教学设计。“概论课”是2019级播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课程老师杨倩就结合播音专业同学朗诵的特长,精心设计了这堂“红色家书”的展演课。
“我们想如果仅仅是把家书读出来就太浅了。”傅楠介绍,红色家书是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以及和平建设时期、内容积极向上的历史文献,是先辈们留下的一笔重要精神遗产,老师们一起商量怎么能让同学们有更好的学习感受,后来就有了这种沉浸式的表演。在演绎“家书”的同时,思政课老师们会引导同学们选择文本、创作回信、设计角色、模拟排练,启发学生读懂、读透“家书”。在这种角色代入的回信中,学生不仅能理解书写者的情感,也能理解革命先辈在那个年代的革命精神和意志,受益更深。播音专业的老师们则在专业方面给学生们做指导。两院50余位教师均加入了指导行列。
杨倩介绍,很多历史文献偏理论,而“家书”则带有故事性、饱含家国情怀,她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党史的出版社、博物馆文献等权威渠道搜索、挑选建党百年以来英雄楷模的上百封“红色家书”布置给学生,由学生们找到他们想创作的20封家书,在家书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这20组学生分别表演的作品,每个都是很优秀的双师合作。”
播音专业学生更要诵读红色文化和民族经典
给杨倩印象深刻的是“共和国第九烈士”陈毅安的故事。他二十多岁时牺牲,留给爱人的是54封家书,最后一封是他牺牲后,由战友代为寄给妻子的“空白家书”。杨倩让表演这份家书的小组同学抽取陈毅安烈士在黄埔军校读书时的信件进行创作。“正好跟他们的年龄相仿,再让她们结合湖南当时进步女性的口吻创作回信内容。”
学生徐睿思是该小组的表演成员之一,她介绍,小组三女两男分别扮演了不同时期的陈毅安和他的妻子李志强,在创作时她们读了所有书信,被这对情侣的爱情和对革命的执着所感动,有时还被“同龄”的陈毅安逗笑,因为他在书信中跟爱人打趣道“我现在要跟你说对不起了,我跟另一个人恋爱并发生关系了,这个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徐睿思说,为打磨稿件,小组同学们有次一起熬夜到12点多,分头回宿舍后继续写作。
“内容和马院的思政课老师沟通,诵读找专业老师辅导,相当于一门课带动了更多老师参加。”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李洪岩表示,语言可以传情达意、明智静心,老师们在指导学生的同时,帮助学生们掌握了故事背后的含义。“我们学生播音员主持人的创作道路就是传达党、国家和人民的声音,所以他们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都要诵读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经典。”李洪岩说。
新京报记者 刘洋 校对 杨许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