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那代人几乎唯一的出路,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关口。当时录取率比较低,压力很大,我们只有一个想法,就是通过高考接受国家选拔,读好大学,学好知识,报答社会,就这么简单。”
6月7日,2021年高考第一天,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回忆自己高考经历时,难掩激动之情。他对高考生说,做你最感兴趣的事情很关键。现在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在历史转折点上,需要年轻人更加努力,勇挑重担。
接受完采访后,窦贤康匆忙赶到武大行政楼外,与一名2021届计算机学院毕业生合影。原来,早上在拍毕业照时,这位毕业生因低血糖突然晕倒,窦校长急忙过去询问,并说抽出时间再和这位学生补拍毕业照。“我以为最后的毕业照会把我P上去,没想到窦校长专门预留时间与我合影,不让我离校时留遗憾。真的很惊喜!”这位毕业生说。
窦贤康1966年出生于安徽泗县,1983年9月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空间物理专业。1989年他留学法国巴黎第七大学遥感物理专业,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5年,他回到母校中科大任教,2005年任中科大副校长,2016年12月调任武汉大学校长。2017年11月,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谈高考经历
“我当时想读国防专业研究导弹,想去哈工大,但离家太远,家里又穷,我就报考了中科大的数学系和自动化系,后来调剂到空间物理专业”
新京报:能否回忆下自己的高考经历?
窦贤康:我1983年7月参加高考,恰逢中国改革开放起步阶段。中国经济改革的同时,进行高考制度改革,通过考试来选拔大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这代人的命运。
高考是那代人几乎唯一的出路,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关口。当时录取率比较低,压力很大,我们只有一个想法,就是通过高考接受国家选拔,读好大学,学好知识,回报社会,就这么简单。
我们80年代参加高考的这批人,对高考有特殊感情,高考制度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现在来看,中国各领域主战场上的骨干,基本都是改革开放后从大学中走出来的这批人,成为社会中坚力量。
四十多年来,高考虽然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但高考依然是老百姓最认同、也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手段。
当然,现在社会多元发展,学生获取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也多一些。不管什么时候,你只要想清楚了开始努力,这个社会就会给你机会。
新京报:你当时是怎么选择专业的?
窦贤康:我高考成绩大概是五百六十分左右,是宿州市第一名,上清华北大没问题。我当时想读国防专业研究导弹,想去哈工大,但离家太远,家里又穷,我就报考了中科大的数学系和自动化系,后来调剂到空间物理专业,没想到这成为一生研究的方向。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大学生选专业问题?
窦贤康:我经常告诉同学们,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是很关键的。现在我们大学也尽可能给学生调整专业的机会。大学的专业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学习研究,如果没有兴趣作为支撑,很难取得突破性的成就。
在我们过去经济发展水平不够的时候,可能有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兴趣之外的其他因素,比如毕业后能不能赚钱,这是可以理解的。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真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这样他会更加努力学习,更加充满激情的去做研究,越来越多的顶尖人才才会不断涌现。
新京报:你曾去法国巴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从事博士后研究,本可以留下工作,但毅然决然回国。为什么?
窦贤康:当时有两种选择:一是留在国外,从当时的物质条件来看,会生活得很好;二是振兴中华的本能想法促使我们回国。我们是和西方国家科技直接接触的一代人,了解西方国家科技运行规律,最有可能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我们当时一批人都选择了回国,投入到改革开放事业中,加入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人延续几千年的孝道文化传统,往小了说要孝敬父母,往大了说就是报效祖国。这种感情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浓烈。中国留学生都有一种使命感,愿意把个人进步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现在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在历史转折点上,更需要年轻人的努力,勇敢挑起重担。
谈当下年轻人
“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时刻,他们的担当精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现在的年轻人?
窦贤康:中国年轻人是经得起考验的,我们要对年轻人充满信心。去年通过抗疫,年轻医生护士经受住了考验,他们不怕牺牲,做得比过去更加专业,年轻人的素质、效率提高很多。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时刻,他们的担当精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现在年轻人有自己的特点,更关注个人发展,这没有错。他在实现个人价值的时候,不损害他人利益,只要人人都把自己事情做好了,国家一定会走向富强,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新京报:现在有两个流行语“内卷”和“躺平”,你关注到了吗?你怎么看?
窦贤康:我有关注到。现在确实有些问题会造成“内卷”,比如现在学校对学生选择的关口前移,比如过早分流,中考后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不了高中,这就会导致压力传导,从小学就开始竞争。要避免管理方法加剧无形的“内卷”,避免没必要的“内卷”。
针对“躺平”,我对年轻人有一句劝告。中国发展得非常快,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虽然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但坚持到底总比不坚持好。你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去努力奋斗,去参与改变,让自己过得更好、让国家变的更好。这肯定会遇到一些小困难,但千万不要逃避,更不能当逃兵。只要我们人人都坚持住了,这个社会让你“躺平”的外部环境就会变得越来越弱,我们国家也就变得美好。
我在武大担任校长,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不“躺平”,从来不当逃兵。
谈抗疫
“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一定要对那些为集体利益付出巨大牺牲和奉献的人做出回报”
新京报:去年武大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举办属于毕业生的送别仪式,今年武大又邀抗疫医护人员赏樱。你想让学子从中学到什么?
窦贤康:毕业典礼对学生非常重要。从2017年开始,武大就开始举办非常隆重的毕业典礼,这是武大学生大学生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去年出现疫情,但我觉得这个仪式不能丢,在落实政府要求,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只要我们有一点可能就要举办,所以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做这件事。
第一是让学生形成对学术的尊重,大学给他们留下最值得留恋的瞬间,我们不能缺项。第二,武汉人民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非常大的牺牲,并取得胜利。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仪式来纪念武汉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为加快武汉疫后重振、复工复产添砖加瓦。
邀请抗疫医护人员来武大赏樱,是为了感恩这些医护人员为武汉作出的巨大奉献和牺牲。去年我们承诺一定要邀请抗疫医护人员来武大赏樱。今年正月初六我就召开会议进行专题部署,觉得这个事情一定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明年我们还会邀请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者,疫情防控一线社区工作者、基层警察等走进武大赏樱花。
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一定要对那些为集体利益付出巨大牺牲和奉献的人做出回报。作为大学校长,我有责任让大家有一个完整的大学生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一个美好的毕业典礼。也想通过抗疫,让同学们明白做人的基本道理。
寄语年轻学子
“这代年轻人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不确定性,一定要以积极态度看待未来”
新京报:你到武大第一天,就说要抓好核心人才工作。为何如此看重人才工作?
窦贤康:真正的科技创新,是要靠顶尖人才的。人才对大学而言非常关键,武大在人才建设上不遗余力。我总是讲,人才留不住,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建设好一流大学。现在也逐渐形成共识,大家都在想怎么把现有人才培养好,怎么样引进更多优秀人才,怎么样使校内人才少流出。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大学招生工作?
窦贤康:招生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是我们的办学成效在老百姓心目中的集中体现,事关武汉大学的尊严和荣誉。一所好大学需要好老师,也需要好学生。所以我要求招生老师,一定要把武汉大学客观地宣传出去,不要因为我们的不努力或者不敬业,使武汉大学招的学生和武汉大学该招的学生不匹配。招收到更好更优秀的学生,加上更多更优秀的老师,才能把武大办好。
新京报:你对年轻人有哪些寄语?
窦贤康:现在年轻人生活在一个更加美好的时代,中国这些年经济发展非常快,大家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得到非常好的改善。但这一代年轻人和我们当时相比,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未来不确定性。我希望年轻人一定要以积极态度看待未来,世界在变得更加美好,中国在变得更加富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要尽自己全部努力,在人生的长跑过程中、在促进国家繁荣富强的征程中实现个人价值,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新京报记者 何强
校对 付春愔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