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倡导自行车出行,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 | 新京报社论
新京报 编辑 马小龙
2021-05-24 22:50
只要呼应了公众需求,不管是宏观层面的治理,还是微观层面的改进,都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

自行车专用路开通后,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培育了一大批“通勤铁粉”。图片来源: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文 | 社论


随着市民对自行车出行需求的增加,以及低碳出行理念的流行,北京对自行车路权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步提升。


两年前,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的开通曾引人瞩目。据新京报报道,北京市交通委的数据显示,开通两年来,这条曾经引人瞩目的自行车专用路累计通行量已超过318万人次,累计碳减排超过800吨。


与此同时,北京二环路沿线慢行系统的改造升级工作,也预计于今年6月底可全线完工。届时,二环辅路的非机动车道宽度将从2米左右普遍提升至3米以上。


无论是两年前“首条自行车专用路的开通”,还是如今二环辅路非机动车道的“悄悄”拓宽,这背后体现的都是北京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低碳、绿色、环保,正在成为一种风尚。


近年来,随着城市治理的改善,以及市民生活观念的变化,绿色出行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众多的出行方式中,许多市民开始将自行车作为日常重要的代步工具。


从接送孩子上下学,到通勤上下班,再到出门逛街……自行车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选择。


当然,这背后除了低碳出行的理念之外,也有现实因素的驱动:孩子就近入学,开车、乘坐公共交通不值当,自行车就成了最方便的选择。对通勤族而言,地铁和公交也未必“直通单位”,这“最后一公里”就由更为灵活的自行车替代。


据新京报报道,近年来,北京市骑行人数显著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市自行车骑行量达到5.4亿人次,占比为6.4%。


巨量的骑行数据背后,对应的是市民刚性的出行需求。这也意味着,原有的公共交通网络布局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为骑车族腾空间,保路权。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从开通自行车专用路,到二环路沿线慢行系统升级改造,北京在公共交通网络上的一系列“加法”,就是为了呼应公众骑行的“新趋向”。在绿色出行之外,这又体现了城市管理者之于民生的公共关怀。而本质上,这也是另一重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


事实上,北京对自行车道的改进,对骑行的倡导,也正契合了国家政策的宏观大势。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接下来无论是从整个国家的治理层面,还是从每座城市的治理细节完善上,都要在碳排放上“做减法”。


而具体到北京,北京市“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倡导自行车出行,显然就对应着“绿色北京”的目标。某种程度上,市民骑行的风尚,也在践行着“人文北京”的理念。


自行车出行,在世界范围内也正在成为一种流行。据媒体2018年报道,全球自行车每年需求量就在1.1亿辆左右,骑行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5%,总骑行人数超11亿。骑行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在被称为“自行车之城”的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数据显示,2016年,这座城市自行车的数量就超过了汽车。


低碳出行,涉及整座城市的交通网络的系统性管理。北京一直以来提倡公共交通优先,到如今专门设置自行车专用路、拓宽城市慢行系统,这背后都秉持着同样的公共治理理念,即绿色环保,民生至上。


就此去看,只要呼应了公众需求,不管是宏观层面的治理,还是微观层面的改进,都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

编辑:马小龙   校对:贾宁

相关专题

慢道骑行北京城

相关推荐
北京“十五五”建言:地铁公交未来可“一张网”
北京
通学公交进校园,筑起安全便捷“护学屏障”| 新京报快评
观点
石景山4座地铁站外用上电动自行车智能灭火系统,10秒有效降温
北京
丰台区今年新建电动自行车充电接口四千余个,实现居住区全覆盖
北京
过去十年 北京PM2.5浓度降幅达66%
北京
针对多项违法和不文明骑行行为,北京交警强化路面执法
北京
中共中央 国务院:到2035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
第一看点
北京对城市副中心立法,支持副中心承接符合发展定位的央属资源
北京
北京已治理64个非机动车停放重点点位,增设2.35万个车位
北京
北京261条公交线路采取停驶等措施,交通部门提醒非必要不出行
北京
热门评论
139****6889
7天前
回归本来是民生,是环保,是健康,是碳中和或低碳等诸方面的必须。当一种趋势到頂点后,就会显現捌点。我國已成為汽车大国,但每一國民并非时时刻刻都需要汽车出行,让方便成为自然,让习惯成为自然。不为颜面,只为实用,只為环保,只為健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