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今年的春耕不一般 耕地保护措施密集出台
新京报 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唐峥
2021-04-27 08:32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想把14亿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最终依靠的,还是脚下这片让人踏实的土地。

粮食丰收。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我国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更是连续17年实现丰收,粮食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然而,粮食安全事关国之根本,其重要程度与紧迫意义远不是一个“居安思危”所能涵盖,耕地则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百姓“米袋子”“菜篮子”的基础。18亿亩耕地红线,需要“长牙齿”的措施来捍卫;疲惫的土地,需要科技与制度共同呵护以休养生息。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从去年末到如今的春耕大忙,国家层面对耕地的保护新政与监管声音密集出台。

 

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春耕

 

确保今年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粮食产量首次被明确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一年之计在于春,又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2021年的春耕,意义非比寻常。

 

当下正值春耕大忙时期,4月20日到21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湖南调研时强调,狠抓春播任务落实、努力实现全年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唐仁健指出,抓好今年粮食生产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要抓好关键环节和撂荒治理,充分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做到“土地不留空,季节不留闲,栽种不留缝,补贴不留洞”,努力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全力以赴夺取粮食丰收。


农民丰收。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上周,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西南小麦已灌浆,江淮麦区开始抽穗,黄淮麦区拔节孕穗,大部分麦田墒情适宜,小麦长势好于上年、好于常年。同时,春播进展快,去年粮价好,农民种植积极性高,今年粮食意向面积稳中有增,全国春播粮食播种进度快于去年同期。

 

耕地保护政策密集出台

 

面积是产量的基础,离开耕地谈丰收,无异空中楼阁。从去年岁末到今春,“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成为政策高频词。

 

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建设高标准农田,并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金黄色的麦田。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要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健全耕地数量和质量监测监管机制,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和执法监督。第二天,唐仁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强调,将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3月3日,农业农村部在京召开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视频会,提出紧紧围绕耕地这个要害,加快推动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坚决完成1亿亩建设任务。3月19日,农业农村部财务工作会议,强调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问题等重大任务做好资金支持。

 

4月12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完善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工作机制的意见》。压实耕地保护属地监管责任,提出推动建立“田长制”,实行耕保网格化监管。

 

从上到下,从总基调的制度细则保障,耕地保护的地位被提高到史无前例的地步,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一步步夯实。保护力度空前,意味着挑战也是严峻的,那么,中国的耕地到底面临哪些挑战?

 

守住红线 因为耕地资源接近极限 

 

在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实验室里,有时会看到研究人员要整理并分析多达数百份的土壤样品,这些土壤来自我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负责实验室的,就是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

 

“土地并不等于耕地,全球各国国土总面积约133.9亿公顷,但耕地面积只有14.8亿公顷,占世界国土总面积的11%。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只有143万平方公里的耕地,仅占14%多,仍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李保国告诉新京报记者。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中国是全球耕地第三大国,比中国更多的是美国和印度,但和二者相比,中国的耕地资源已经接近利用极限。李保国介绍,“美国可耕面积全球第一,比我们多很多,印度国土面积比我们小,但耕地比我们多。在美国,开垦的部分,有大面积的休耕,还有大部分可耕面积还没有开垦。而中国可耕面积已经很难再开发了,就是20多亿亩。比如黄土高原上开发的梯田,还有西南群山中的梯田,正因为我们缺少耕地,才会把不太容易利用的山坡变成梯田。”

 

李保国介绍,耕地是地表情况综合的结果,不光是山岭、岩石这些因素,更重要的还有热量、水分等,一个地方即便地表情况不错,都是平原、也有土壤层,但如果温度不够,水分不够,肯定不能做耕地。


按粮食进口数量折算,我国耕地缺口约7亿亩,而严守18亿耕地红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举措,没有这些耕地,中国人就谈不上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为什么要守住18亿亩红线,这都是严格计算过的”,李保国说。

 

提高质量 耕地不再疲惫

 

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也有着五彩斑斓的颜色。黑土、黄土、红土,绿色的草原,生长着国人赖以为生的粮食蔬菜与肉蛋奶。

 

但耕地不会永远让人类予取予求,自然气候条件限制,连续高强度的耕作,正让土地持续发出“疲惫”的信号——退化、酸化、沙化、盐碱化。李保国指出,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的同时还有一个紧迫任务,就是提高耕地质量,我国目前有接近三分之二的中低产田,耕地质量较差。


种植户在地里忙碌着。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根据《2020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我国高产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中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46.81%,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突破口;低产田占比21.95%,这部分耕地是瓶颈和难点。

 

4月1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线上全球土壤生物多样性研讨会召开, 农业农村部介绍,我国近年来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着力提升土壤质量和活力。颁布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法》,累计实施休耕轮作超过1亿亩次,今年要推广保护性耕作7000万亩,让土壤得到休养生息。组织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耕地质量5年提升0.35个等级。

 

对耕地的呵护,只会让人类受益。据专家测算,我国耕地地力如果能提高一个等级,就可以新增粮食1200亿公斤。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想把14亿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最终依靠的,还是脚下这片让人踏实的土地。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曹晶瑞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保卫耕地

保卫耕地

相关推荐
发力“四大产业”,黑龙江“换道超车”有了新“引擎”
时事
​新闻8点见丨把脉A股年报:哪个行业人均薪酬最高?
时事
拯救江豚
时事
“弄潮”· 华西村掘金记:从“穷怕了”到“天下第一”
时事
西安“天坛”遗址规划2年未动工
时事
周口平坟后遗症
时事
从“穷怕了”到“天下第一”
综合
疫情下的粮食保卫战:小麦迎来关键时刻
乡村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