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两会丨专家解读 5年过渡期里要预防怎样的风险?
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 曹晶瑞 耿子叶 王巍 王颖 编辑 张树婧
2021-03-09 21:38
一是如何保持各个方面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则在于如何把过去外部帮扶的力量转化为未来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 曹晶瑞 耿子叶 王巍 王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今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其中包括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同时,之前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设置5年过渡期,保持原有帮扶政策稳定,防止脱贫人群返贫,接续乡村振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5年之间究竟如何过渡?过渡期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为此,在两会进行期间,新京报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陆继霞和董强,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今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做好实施监测,预防规模化返贫

 

5年过渡期的任务之一,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经过多年高强度的脱贫攻坚之后,如何能够更好地巩固成果,巩固的难点又在哪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陆继霞认为,未来最大的风险或许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保持对脱贫户的实时监测,防止规模性返贫现象的出现,另一个是怎样让经济增长的力量惠及到脱贫地区,使得脱贫地区具有更加稳健的发展动力。

 

“从政策的层面看,我们国家早就提出了摘帽、脱贫之后,帮扶政策不变的原则。”陆继霞说,“但也要看到,未来5年,过渡期内,巩固乃至拓展脱贫攻坚成功,仍有困难。最大的难点之一,是持续有效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这个过程是不能停止的。同时,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也是这些脱贫地区、相对落后地区,逐渐补齐发展短板的过程,只有补齐了短板,乡村的发展才能稳固,才能更好地保证脱贫成果的巩固。”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5年既是过渡期,也是接续期,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董强认为,过渡期内需要警惕和防范的风险,一是如何保持各个方面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则在于如何把过去外部帮扶的力量,转化为未来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2020年底,我们国家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回顾过去这一阶段,政府、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无不以最大的力量投入到这场战役中。当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就要警惕,是否会在此时出现疲惫感、松了劲儿。”董强说,“实际上,未来的阶段,仍旧非常重要,工作也仍会艰辛。尤其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把过去外部帮扶的力量,转化为乡村自身的力量。”

 

董强曾在云南勐腊县河边村长期进行帮扶,他告诉记者,“在河边村,政府、社会力量投入了很多资源,帮助村里发展新业态、打造休闲产业,同时,我们也一直在帮村里建立复合型产业,以应对风险。事实上,这一设计在疫情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疫情期间,村里的休闲产业遭遇重创,但还有其他产业,如养殖业,有一个农户,养鱼养得非常好,他的收入几乎没受到什么影响。这其实就是一种把外部帮扶力量,转化为内生动力的努力。放到更大的范围中,过去产业扶贫中的那些投入,建成的那些产业,怎样进一步变成可以兴旺乡村的产业,是未来值得思考的问题。”

 

脱贫攻坚减少了投入低效的风险

 

脱贫攻坚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贫困地区。这其中,有一部分是低效益甚至是没有收益的,或者说,这些投入更重视的是公平,而非以利润和收益来计算。

 

那么,在未来的过渡期中,是否能够保持之前的投入力度?对此,陆继霞认为,过去的投入模式并不会改变,“过去的精准脱贫,国家、社会的方方面面,确实投入了巨大的力量,这些投入和努力,在今天其实都变成了乡村振兴的基础,是把短板拉长的过程。但也要看到,许多乡村依旧需要更多的帮扶来踏上振兴之路,所以我认为,投入还会继续。以企业投入为例,过去很多企业在乡村建设扶贫车间,本身惠及的不光是贫困户,也会招收很多非贫困户中的人员来务工。在未来,这些扶贫企业、扶贫车间还会继续运转,只是不再是扶贫企业,而是会变成振兴乡村的助力。广而言之,不仅企业如此,我们的政策也是如此,比如五级书记负责制、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等,所有的工作都没有停,而是迅速从扶贫济困,转向了振兴乡村。”

 

扶贫车间、对口帮扶……这些脱贫攻坚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帮扶形式,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模式,更是一种新的理念,董强说,“资源的投入本身不可能是百分百高效的,任何领域都是如此。而脱贫攻坚中的种种实践,恰恰找到了一种尽可能规避低效、规避投入发生偏离的路径。在脱贫攻坚中,资金是在县级进行整合的,相对于以往从省到市再到乡村的模式,更加高效。以河边村所在的云南勐腊县为例,以前没有高铁、高速公路,但在过去5年中,这些都已经建成或即将建成。如果没有高强度高统筹的投入,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再如乡村的房屋,在脱贫攻坚中,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部分,大规模的改建、改造,使得整个乡村的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是高效的一种表现。”

 

在投入持续的同时,如何更好地管理已经投入的资产,同样是过渡期间需要考虑的问题,董强说,“有不少学者已经提出了扶贫资产管理的问题,过去投入的巨大资产,在未来要怎样管理,怎么预防资产的流失,更重要的是,怎么让这些资产,给脱贫后的村庄带来更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这是未来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缩小悬崖效应兼顾非贫困户

 

过去这些年中,脱贫攻坚中出现了一些特定的现象,比如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帮扶政策的悬崖效应,一个年收入4100元的农民,和一个年收入3900元的农民,享受的政策天壤有别,在过渡期中,这个差距是否能够得到弥补?乡村振兴,如何才能惠及更多的农民?

 

“在脱贫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很多方法,保证脱贫的精准性,比如建档立卡制度,这本身让我们更精准地识别贫困户,且可以根据每个贫困户不同的情况,进行精准的帮扶。”董强说,“这也是悬崖效应出现的原因之一。在一个村庄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没有建档立卡的非贫困户,得到的帮扶确实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在河边村房屋改造的过程中,建档立卡户可以得到4万元补助,非建档立卡户只有1万。还有医疗,建档立卡户几乎可以得到100%的报销,还有子女教育、就业帮扶等,都是如此。这样的做法,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那些在边缘的人群,他们该怎么帮扶的问题,这是未来需要考虑的。”

 

董强告诉记者,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对于边缘人群的帮扶,也有过许多尝试,“一部分人觉得有悬崖效应,其实主要是指享受的政策帮扶方面,事实上,过去的帮扶是全方位的,包括政策,也包括社会各个领域的力量。比如我们在河边村,会特别关注那些没有享受政策,但收入又比较低的群体,以补充政府的资源。类似地,很多公益组织在帮扶的过程中,也都会注意到公平的问题,让那些处在边缘的群体获得更多帮助。”

 

脱贫攻坚的政策帮扶,针对的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值得注意的是,在未来,这个群体在脱贫之后,可能仍是最需要帮扶的,陆继霞说,“首先,过去的帮扶政策,针对的是那些最贫困的群体,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但我们要看到,脱贫之后,他们也只是追上了基本的收入水平线,且还存在一定的脆弱性。所以在未来,对这部分群体,也还是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扶。其次,我们也注意到悬崖效应的状态,这也是未来需要逐渐弥补的。过去,要让最贫困的人收入和生活达到基本的水平线。未来,则需要逐渐让所有落后的群体,更快地发展,更多地提升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总体来说,在政策方面,过去更多集中关注重点人群,未来则会逐渐转为重点群体和落后群体兼顾的状态。”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曹晶瑞 耿子叶 王巍 王颖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项玲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两会春风 田野希望——关注2021全国两会

相关推荐
对于女性来说,更年期究竟意味着什么?
文化
谢湜:在浙江海岛寻找日常与非常
文化
北京“十四五”时期优化营商环境规划全文出炉
北京
读文科、念人文学科,在数据时代是个错误吗?
文化
对话丨李锦:“国企分类”改革大局已定
财经
疫情中的大数据:官方与民间如何合作,打通数据孤岛?
文化
郑功成:社保基金收支首现缺口,只是疫情期间短暂现象
智库
解封倒计时:武汉该如何迎接解封?
抗肺炎
如何停止喂养你那颗焦虑的心?
文化
央行数字货币离我们还有多远?
财经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