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广富:让平谷大桃在新疆开花结果
新京报 记者 陈琳 王远征 编辑 陈思
2021-02-25 23:23
在和田洛浦县的盐碱地上,李广富反复试验,改良土壤,让平谷大桃在和田开花结果,种出了甜度达到25的桃子,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广富接受采访。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新京报讯(记者 陈琳)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北独乐河村村民李广富,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在和田洛浦县的盐碱地上,他反复试验,改良土壤,让平谷大桃在和田开花结果,种出了甜度达到25的桃子,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2018年初,李广富在平谷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下,到和田洛浦县实地考察,响应结对帮扶,携手奔小康行动,成立洛浦县平洛森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

 

和田地区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干燥、水源丰富的独特生态,非常适合大桃生长;李广富初到洛浦县,公司承包的地块存在严重盐碱化,水位高的问题,不适合种植桃树。

 

为了能够种活种好桃树,土地改良势在必行。北京农科院制订了土壤改良方案,李广富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土改实验;划分地块,逐一试行。新疆时间与北京时间的时差刚好是2个小时。每天早晨李广富很早就到园区做好一天的准备工作,确保工人10点上班顺利工作。桃树的种植在农民眼中还是新鲜事物,从桃苗栽种种植深度到土壤检测、粪肥配比,从后期管理不同于平谷区大桃的药剂使用,到新型喷药机的正确操作,每一项李广富都亲自参与、实验甚至手把手的教会每个工人。

 

经过一年的努力,总面积350亩的园区全部整理完毕,杂草丛生、荒凉贫瘠的盐碱地平整规划。栽种果树200亩,成活率达到78%。园区内的盐碱地得到了极大改良,平谷大桃在洛浦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2020年初次挂果,大桃产量过万斤。

 

在多鲁吐格曼贝西村,大桃产业已经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在桃苗的栽种、修剪等环节,李广富不定期雇用当地少数民族村民就业,一季大桃能吸引当地村民就业达2000多人次。当地村民阿尔孜古丽的丈夫患强直性脊柱炎,丧失劳动能力,3个孩子和生病的丈夫全靠她务工挣钱维持生活。

 

2019年,她看到“平谷大桃”洛浦基地的招工信息,也报了名。在这里,她负责打药、修剪、采摘,再干些零活儿,每月能挣3000元左右。挣了钱,她给家里买了全自动洗衣机,还买了电动摩托车。

 

技术人员还把种植技术送到了村民家中,李广富为洛浦县山普鲁镇、多鲁乡两镇4个贫困村460户贫困家庭提供桃树1.4万棵,让村民用以发展“庭院经济”。面积近130亩,李广富还负责生产指导全程服务,为240余位村民培训了种桃技术。

 

对话李广富:看到当地村民的变化,援疆这件事值了

 

新京报:这次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你有什么感受?

 

李广富:我感到非常振奋,这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就如今天上午习总书记在大会上说,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有效的,我通过这两年的试验摸索,感触很深。平谷大桃到洛浦,我们的盐碱地改良见成效了;我们林下经济也种植成功了;这地方虽然有很多不方便,但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干旱不缺水,特别适合平谷大桃的生长。去年我们产的大桃,甜度达到了25,果型也正,口感很好,再加上平谷40年的大桃管理经营、好的品种,这里能种出最高标准的“国桃”(平谷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国宴用桃)。再过3-5年,大桃达到10万亩没问题,这里能建出第二个平谷。

 

新京报:在和田洛浦县种桃的这两年,你遇到了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李广富:路途遥远、物资匮乏、语言不通、没有技术,加上土壤严重的盐碱化,这些问题我们都一一克服了。想要通过产业扶贫,最大的阻力来自当地村民的配合。但随着大桃试种成功,村民也越来越接受了。我们的林下经济也试验成功,大桃成长期3年,在桃树种下去头两年,农民可以在林下种值小麦或蔬菜,第三年大桃就能收获了,土地完全不浪费,这也免去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按照现在的收益看,一亩地能产桃5千斤,当地大桃卖10块钱一斤,一亩地收益能达到5万元。

 

新京报:今年你的大桃基地有哪些新计划?

 

李广富:今年我要继续扩大规模、加大村民的培训力度,增加大桃的品种。现在我的基地有5百多亩了,另外今年还要跟亦庄合作再建一个两百多亩的园区,品种、技术全由我们负责,目前项目已基本确定。

 

新京报:你之前跟我说过,扶贫要扶志,这两年当地村民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李广富:园区的规模扩大了,建成了基础设施,农民也吃到了甜的桃子,有立杆见影的效果。现在村民种桃的热情越来越高了。村里有一位老人叫麦赫木提·肉孜麦麦提,今年已经71岁了,考虑到年龄问题,我本来是不准备雇佣的。在洛浦县,每年田地灌溉季节,基本上靠天山水,大量洪水涌入渠道,园区内渠道堵塞,刚刚有起色的大桃被水淹没。老人家淌入大腿深的水中清理堵塞。

 

70岁,在北京已是颐养天年的年龄了。老人无私的心感动了我,其实园区并没有多少出力气的活,他一个月能拿到3900元的工资。在园区工作后,他买了电动车,现在他女婿也在园区工作。援疆更需要新疆人民的大力支持,真心相待,看到他们身上发生的变化,我觉得很欣慰,援疆这件事值了。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影记者 王远征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陈琳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王远征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中国农业大学李明:把思政课开在田间地头
乡村
戈壁荒漠中的“北京印记”
综合
平谷产业“飞往”蒙新鄂冀 助四地脱贫5.4万人
乡村
“沙漠玫瑰”任长艳:援疆10年,绽放戈壁滩
消费
平谷大桃“西游记” 桃农4000公里赴新疆创业
北京
148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全名单
政事儿
北京援建“扫把产业”,和田贫困村近百人增收
时事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公布:钟南山、张文宏等66人入选
时事
高山苗寨 负重爬坡
乡村
“北京核桃李”扶贫洛浦安新家,帮助千余贫困户增收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