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记者 谢莲)1月20日,美国将正式“改朝换代”,新任总统拜登将正式宣誓就职。然而,在经过特朗普的四年任期后,拜登接手的美国“危机四伏”:民粹主义崛起、单边主义盛行,国内矛盾愈发凸显、国际声誉日渐低迷。危机中上任的拜登将如何调整美国的对外战略?中美关系未来将如何发展?新京报就此专访了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副所长袁征。
拜登或部分延续奥巴马时期的“自由国际主义”
新京报:拜登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会有什么变化?
袁征:从美国的国家利益来说,其对外战略不会有本质上的变化,核心还是要维护美国的利益,发挥美国的主导作用,或者说维护美国的霸权。但是在行为方式和具体策略上,拜登政府的外交风格会和特朗普时期发生很大的变化。
特朗普政府一直搞的是“美国优先”、“美国第一”,也就是把美国的利益放在绝对优先的位置,哪怕是盟友也不管他们。具体来说,特朗普时期的单边主义色彩非常浓厚,他只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其他国家的协调沟通,甚至和盟友之间的关系,都处理得非常糟糕。拜登显然要改变这种状况,他和他的班底都是自由国际主义者,也就是支持多边合作,强调与盟友、伙伴的关系,突出强调美国的领导作用。
也就是说,拜登会把他的价值理念融入到外交政策中、融入到美国的利益之中,他认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国际地位。
新京报:拜登外交政策会是奥巴马的延续吗?
袁征:从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有延续,但也不会和奥巴马时期一模一样。原因很简单,时代发生了变化,美国的国际地位、国内政治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拜登上台也没办法完全延续此前奥巴马时期的政策。
拜登现在内阁中很多都是“老人”,也就是从政经验丰富、此前也担任过相关的职务。拜登本人也是如此,他从参议员到奥巴马时期的副总统再到如今当选总统,有很丰富的外交经验,是一个温和派的老牌政治家。拜登带领这样一个团队,政策上肯定会有一些延续性。
也就是说,奥巴马时期比较推崇的自由国际主义那一套,在拜登政府也会延续,包括走多边主义、加强与盟友的关系、加强和国际社会在全球治理上的合作等,同时继续维护美国的主导地位、领导角色,这些方面是不会变的。
但问题在于,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经过特朗普这四年,他们在考虑对外政策时不得不考虑美国国内的情况。
美国过去四年发生了哪些变化呢?首先,国际地位相对下降,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大;其次,美国国内问题凸显,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以及社会分化、党派之争等让美国积累的各种矛盾都处于爆发的边缘。这些对于拜登来讲是不得不考虑的现实情况,所以在考虑对外政策时也会有所调整。
重新加群或面临一些来自国内的压力
新京报:特朗普时期退出了多个国际组织和条约,拜登已经承诺要回归多边。那么,拜登上台后会重新加入哪些群?
袁征:特朗普时期出现了一个“退群潮”,大概退了十几个组织或条约。拜登上台肯定会回归一些组织或条约,因为他还是想搞自由国际主义,要发挥美国所谓的领导作用。
具体来看,《巴黎协定》肯定是要重新加入的,因为这是当年奥巴马时期的一大政治遗产。还有世卫组织,美国已经宣布退出,虽然还在退出的程序中,拜登上台后应该会停止退出程序,但也会对世卫组织提出一套改革方案,体现美国的主导作用,同时也是希望尽可能削弱中国的角色。
在伊核协议问题上,拜登希望回到2015年的状态,但可能会面临很多挑战,譬如特朗普虽下台,美国战略界尤其是共和党对伊朗的猜忌、憎恨还是很强烈;伊朗方面也已经走得比较远,突破了伊核协议的很多限制。所以拜登即使想回归伊核协议,面临的问题也还是很多。
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问题上,拜登应该会回归,因为拜登很重视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的推广,人权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他应该会重返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还有世贸组织的问题,现在世贸组织被美国搞到基本瘫痪,特朗普也多次威胁要退出。拜登上台可能会联合西方盟友,提出世贸组织改革方案,让世贸组织按他的方式走。
还有就是军控方面的一些条约,特朗普退出了《中导条约》《开放天空条约》。拜登上台后应该会和俄罗斯重新谈判,寻求一种更稳妥平衡的局面,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美国利益。实际上拜登在军控领域是一个老手,他之前在参议院就专门负责军控不扩散等问题。
美欧关系仍重要,但难回到过去
新京报:拜登会怎么处理和盟友的关系?
袁征:特朗普在任期间把美国的盟友关系搞得很紧张。他推崇的美国优先、单边主义都是只强调自身的利益,完全忽视盟友。譬如在贸易上,不分青红皂白打贸易战,连他自己的欧洲盟友、日本韩国等也是如此。在防务问题上,特朗普认为美国给盟友承担了太多防务义务,要求北约盟友们增加军费支出、承担更多义务等。
特朗普这么做,一方面是他个人的认知问题,另一方面也是迎合了美国国内政治的诉求,因为美国民粹主义抬头趋势明显,很多人支持特朗普就是希望他做出这些行动。
拜登上台之后,面对的是美国实力相对衰弱的情况,因此会更强调盟友之间的协作。但他也不会改变让盟友承担更多义务的做法,在这方面不会让步太多,只是行为方式上会更加巧妙、温和一些,以协商对话来解决问题。在碰到重大问题时,拜登会更注重和盟友提前沟通,达成一致后再宣布相关的决定,这样也能缓和与盟友的关系。
新京报:欧洲近几年来一再呼吁自主性,提出建立自己的军队。欧美关系能恢复到之前的样子吗?
袁征:特朗普这4年的折腾让欧洲人看清楚了一些问题,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欧洲完全脱离美国的时机还没有到来。反之,欧洲国家对于即将到来的拜登政府还是抱有很大期望的,希望欧美能够继续合作,保持和谐的跨大西洋关系。因为他们在价值理念上还是互相认可的,就像美国此次冲击国会事件,欧洲人也很着急,因为这也是对他们的价值理念的冲击。此外,虽然近些年来很多国家崛起,但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的老大,其影响力、综合实力还是处于世界首位的。
所以我认为,在当前的全球背景下,不能主观淡化美欧之间的关系。欧洲国家对于特朗普政府很不满,但对于即将上台的拜登政府还是有很高的期望的。
但是,欧洲可能不会像过去一样一直跟在美国后面跑,还会寻求和其他国家达成经贸合作。譬如前段时间达成的中欧投资协定,就是因为中国市场对于欧洲来说还是有很大吸引力的,进入中国市场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中美关系可以抱有期待,但不能有幻想
新京报:特朗普时期中美关系急剧恶化,拜登上台后会得到缓和吗?你刚提到拜登的民主党比较注重意识形态,会导致拜登政府对华政策更紧缩吗?
袁征:拜登上台,短期内可能会缓和中美之间的关系,中国面临的压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是,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的样子,因为时空已经发生了变化,美国国内政界在对华问题上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拜登政府也称“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
那为什么说短期内中美关系会有所缓和呢?因为特朗普上任后,尤其是从2018年开始,中美关系不断恶化,特朗普政府几乎丧失了理性,在一系列问题上对中国极限施压,导致双方关系自由落体式下滑。但拜登上台后,他的作风温和一些,作为建制派政治家的可预期性也大一些,因此双方关系或许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譬如,逐渐恢复双方的官方交往,在气候变化、抗疫等问题上和中国合作等。
但中美之间的问题仍然很多。首先,特朗普时期出台了很多涉华的行政命令,拜登上台后肯定没办法很快全部推翻,他可能也不会有这个意愿和精力去做这件事,因为他的精力主要还是放在国内问题上。此外,他仍然把中国作为最大的竞争对手看待,这就决定了他不会对华太温和。
所以总体来说,短期内,中美关系会迎来一个缓冲期,这期间可以抱有希望,但不要持有幻想。
长期来看,中美关系就更复杂了。因为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和美国的竞争也就不可避免,双方可能都会更加警惕。接下来一段时间,拜登的4年任期基本上和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在时间上重叠,这期间中美关系如何发展,将对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得看美方能不能逐渐接受中国崛起这样一个事实,然后和中国和谐相处、互利共赢。如果处理不好,中美之间的不确定性就会加强。
新京报记者 谢莲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