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限薪+中性名政策落地,变革后的中国足球会更好吗?
新京报 记者 周萧 编辑 张云锋
2020-12-14 17:35
即使是中超俱乐部,目前也没有职业化到可以自己造血、自负盈亏的程度,当投资人难以通过俱乐部名称获得相应效益之后,当骤然失去知名外援外教带来的传播效应和品牌价值后,中超联赛的阵痛恐怕会难以避免地到来。

中国足协进一步加强限薪。资料图


今天中国足协在上海召开的2020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专项治理工作会议上公布了多项政策,从各俱乐部支出总额限制到球员限薪,再到中性名政策,均为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拉开了巨变的序幕。


十年金元足球并没有给中国足球带来质的改变,中超繁荣的时候,映衬的背景是中甲、中乙俱乐部举步维艰。足协主席陈戌源用一番话来表达足协此次加大限薪力度的决心:“我们俱乐部的投入,是J联赛俱乐部的3倍多、K联赛俱乐部的10倍多,球员薪酬是J联赛的5.8倍、是K联赛的11.7倍。我们还不觉醒,难道良心已死吗?”在限薪的推进下,大牌外援全部撤出中超已是时间问题,这是现实做出的倒逼。


只是中国足协希望用工资帽鼓励本土球员留洋、用中性名结束俱乐部对母公司注资依赖的初衷与目前中国足球的现状并不相符。中超海外留洋的独苗是正在征战西乙的武磊,除了球员能力是否能达到留洋需求外,大牌外援的撤离也势必令各俱乐部更为倚仗优秀的本土球员,留洋是听起来很美的出路,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多年来,中国不少优秀球员都有过留洋机会,但均以俱乐部不放人告终,可谓前车之鉴。


中性名是具有争议的变化,即使是中超俱乐部,目前也没有职业化到可以自己造血、自负盈亏的程度,当投资人难以通过俱乐部名称获得相应效益之后,当骤然失去知名外援外教带来的传播效应和品牌价值后,中超联赛的阵痛恐怕会难以避免地到来。


尽管从长远来看,中性名更为稳定,但球迷情感上的传承与认可同样是中国足球文化的一部分,如国安、泰达、建业等存在20年以上的老字号陪伴了一代球迷的成长,“一刀切”式的改名带来的情感震动会成为看不见的损失。


中国足协希望中国足球拥有健康的四级联赛,但最根基的问题在于多年来被反复提及的青训。职业足球开始大变革之际,根基的土壤能否得到阳光,或许这才是最重要的。


□新京报体育评论员 周萧

编辑 张云锋 校对 李立军

相关推荐
新闻8点见丨“零添加”酱油遭遇“重金属”危机;谁偷走了我们的睡眠?
时事
400余博士生与招聘企业互选,人工智能领域成“春招”就业热门
教育
为什么是芜湖?这些不凡的企业家给出答案!
新京号
芜湖10位了不起的企业家专访来了!
新京号
奇迹无法被设计:为什么经济学家的“建议”常常事与愿违?
文化
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骗局盯上“尾部演员”
时事
回顾2024:AI和新硬件,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新京号
《维吉尔之死》:诗人维吉尔,为什么想要焚毁《埃涅阿斯纪》?
文化
超2万字!从十个方面理解芜湖
新京号
热门评论
孛儿只斤123
7天前
会的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