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抗疫上河图》主创:师生耗时4月,想记录有市井温度的抗疫生活
新京报 记者 吴采倩 编辑 左燕燕
2020-09-24 22:30
李楠表示,疫情期间,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希望用漫画的形式,表达普通公众对抗疫的支持,这幅《抗疫上河图》从今年4月开始创作,主创团队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完成绘制。

进小区要量体温、多啦A梦在找口罩、黑猫警长提示扫健康码……日前,一幅以漫画形式记录抗疫生活的《抗疫上河图》引发关注。

 

画卷由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的师生,耗时4个月绘制而成。

 

作品指导老师李楠表示,疫情期间,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希望用漫画的形式,表达普通公众对抗疫的支持,这幅《抗疫上河图》从今年4月开始创作,主创团队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完成绘制。

 

《清明上河图》呈现很多市井文化,包含充满生活气息的老街、穿着古装的行人、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和各种国内外动漫人物等等。

 

李楠提到,师生们希望在画卷中融入一些引发大家思考的东西,“两三年后再看,还会觉得它有市井生活的温度。”


《抗疫上河图》。受访者供图


谈创意

“用漫画表达对抗疫的支持”

 

新京报:当初怎么想到要创作一幅《抗疫上河图》?

李楠:我们的学生都是艺术设计专业,本身都具备绘画的基本功底,擅长用图像去表达一些形体、形象和人物等。

 

疫情期间大家都在上网课,有了更多时间去思考。我当时提了一个想法,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能为抗疫做些什么?要怎样把抗疫的故事描绘出来?

 

清明上河图能表现出很多市井文化,所以我想用漫画的形式去表达我们普通老百姓对抗疫的支持,里面还有很多医务工作者、抗疫一线人员等各类人物,普通受众也比较容易接受,能引发共鸣。

 

新京报: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作,历时多久?

李楠:我们从今年4月开始尝试创作。起初是我先画一小段出来,想看看大家的反应如何,后来发现蛮多同学有共鸣,他们愿意做这个事情。

 

然后我们就组建了创作团队,断断续续地一直画到8月份才结束。其中4月份主要是“云创作”,5月份开学后可以面对面讨论,8月份放暑假又继续线上讨论。

 

新京报:主创团队有多少人?

李楠:我本身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授课老师,也是学生社团“建筑视线”的指导老师。这个社团是2015年成立的,主要是用设计服务学校和师生,做过一些文创产品。

 

有了《抗疫上河图》的创作想法后,我联系了社团里几个画画功底较强的同学,最后组建的团队里有五六个学生,他们主要是大二到大四的学生,还有一个是已经毕业的学生。

 

我觉得那会儿大家的情绪都比较低落,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契机把同学们组织起来。一起把抗疫过程绘制出来,对大家来说也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情。


《抗疫上河图》局部。受访者供图


谈创作

“年轻人画的东西更容易被接受”

 

新京报:创作是如何进行的?

李楠:我们主要是用手绘板来画,创作期间每隔两三天会联系一下。因为疫情也挺波折的,4月份是在网课的课余进行讨论的,主要通过腾讯会议和微信群进行。

 

5月份开学后,我们就多了一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但那时候大家都比较忙。等6月课程相对少一些,我们就开始着手画画。到了8月开始放暑假,我们又回到“云创作”的状态。

 

新京报: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哪些困难?

李楠:线上沟通是最大的困难。因为疫情无法开学,大家都在家里,无法实现随时面对面沟通。但经过几个月的磨合,团队的步调逐渐一致,我们变得越来越默契,沟通成本也逐渐降低。

 

新京报:其间有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李楠:我跟学生之间其实有“代沟”,但我觉得这反而是件好事。这个作品涉及很多人物,有些学生画的卡通人物,我都没听说过。

 

但我觉得,我们的作品受众面很广,需要差异化的元素,年轻人画的这些东西更容易被接受。于是我慢慢退出,只做一些技术和构思上的指导,例如配色和线条的使用等,后面的创作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新京报:作品中包含古装、现代和卡通形象,为什么这么设置?

李楠:这也是与现实生活贴合的,全球疫情蔓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抗疫,所以作品里包含了国内外的卡通人物形象。

 

我们希望大家看到这些图片,就能联系到现实生活,这也是作品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其实里面蛮多卡通人物我都不大认识,是学生们画的,他们的思路比较开阔。


《抗疫上河图》局部。受访者供图


谈收获

“几年后还会觉得它有市井生活的温度”

 

新京报:这个作品是不是能够展现云南特色?

李楠:没错,里面有一些跟云南有关的小细节。我们在树上画了滇金丝猴,希望大家能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还画了菌子,这是云南人六七月份最爱吃的。

 

8月份画到了“复工复学”的部分,里面还有学生拿着录取通知书的场景,都是紧跟抗疫的节奏。我们想融入一些引发大家思考的东西,两三年后再看还会觉得它有市井生活的温度。

 

新京报:为何会选择《清明上河图》这种长卷式的构图?

李楠:我们是学艺术设计(环境设计方向)的,学生对建筑空间比较了解。这个作品是按照清明上河图的建筑和架构空间去画的,建筑和街道几乎都没有变,只是置换了里面的人物和文案。

 

整个作品的内容是没有提前构思的,只是我们刚好画到8月,这个建筑的篇幅就结束了,而国内的疫情也刚好得到了控制。

 

新京报:《抗疫上河图》完成后主要在哪些平台展示?

李楠:这个作品主要是以电子版传播,我也打印了一些小样。我们学校的官微以及一些网络平台都有展示,希望能通过这个作品传播正能量,让更多人了解抗疫故事。

 

新京报:回顾整个创作过程,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楠:我是一名高校教师,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把这些抗疫故事画了下来,包括医务工作者、普通民众和国家支持等。以长条漫画这种形式给大家传递一些正向的东西,还能让青年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很有意义。

 

除了这个作品,我们后续也有在画一些昆明老街和云南民居等,希望以图像的形式让大家更了解云南的文化。


新京报见习记者 吴采倩

编辑 左燕燕

校对 薛京宁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早读:新的一天,从这份新闻早餐开始

热门评论
131****1875
7天前
非常好
185****2085
7天前
不一般
华华
7天前
有才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