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文 | 刘晓忠
纵有全球疫情冲击,经过各方努力,中国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实现了好于预期的成效。
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24万亿元,同比下降3.2%,降幅较前五个月收窄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下降3%,进口下降3.3%,且6月份进出口都实现了正增长;月度数据显示,自4月起出口连续三个月实现正增长。
**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发生变化**
二季度中国贸易实现探底回升,充分凸显出了我国保外需的工作绩效。民营企业进出口逆势增长,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5.1%,成为第一大经营主体,高于外商投资企业的39%和国企的15.6%,显示民营企业具有较大的韧性和可塑性。
一般贸易在进出口中比去年同期占比提升0.4个点,反映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生态链上的经济增加值呈现出稳步提升的态势,国内产业提质增效得到显现,国际竞争力获得明显提升,而中西部进出口保持了正增长态势,预示国内区域经济呈现出更加均衡的发展态势。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甚至面临二次暴发风险等问题下,中国贸易实现了探底回升的突破,是来之不易的,凸显出了国内企业困则思变、变则通的顽强生命力和有效竞争力。当然,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虽然贸易数据好于预期,但对未来的形势判断却不可掉以轻心。
总体上讲,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与疫情的叠加,正在加速推进国际产业生态链的重塑,正如我们之前一直警示的: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正在由“求同存异”向“求同排异”的方向加速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分工布局中可能比过往更加强调价值观的认同性,包括WTO在内的国际多边贸易组织和协议正在取向式微,FTA这类双边贸易协定可能逐渐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
这预示着全球贸易和国际产业分工链将由现在的链式布局向散点开发的分布式布局,国际供给体系将越来越向主要需求市场靠拢,贸易的主权属性开始回归。国际贸易格局的这种变化,意味着部分国际产能可能会从中国向全球其他地方转移,我国贸易部门面临的需求缺口和产能闲置问题将不是短期现象,很大可能将是一个长期趋势。
**东盟市场的稳定性需警惕**
具象分析,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凸显出中国与东盟紧密的经济关系,以及中国在经贸上之于东盟的重要性,甚至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东盟的市场空间有限、市场的独立可塑性依然需要加强。东盟市场还主要表现为欧美市场的外溢市场,即作为出口贸易导向型地区,东盟地区的市场容量受东盟地区对欧美出口贸易的影响较大。若欧美消费市场受疫情影响而出现需求缺口,东盟内部市场的空间也将极大受到影响,这意味着东盟市场的稳定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目前曾经是我国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的欧美市场,均呈现出下降态势,且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也仍然处于负增长态势,反映国际市场的需求依然受到阻遏。加之我国与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贸易分歧尚需得到修复,我国产品出口进入欧美等一线市场成本上升的态势,可能也不是一个短期现象。
此外,当前民营企业成为外贸第一大经营主体,在凸显出民营企业的强大生命力和国内经济韧性的同时,也需要警示,民营企业的出口增长还主要集中反映为之前订单的回补和存货消化效应,即部分因国内疫情耽搁了的一季度订单是推动民营企业进出口正增长的重要原因。若如此,这意味着三季度和四季度的外需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一道坎,这也就是二季度以来国内民营企业开始探索开拓内需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两大措施应对不稳定的市场需求**
显然,今年我国要实现稳外需、保外贸基本盘,不仅要积极开拓外需市场,同时更为关键的是要通过苦练内功,加快国内的改革与扩大对内开放等手段应对当前内外部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首先,以改革促开放应该作为我国贸易政策的主线。如果说过去我国的改革开放隐含着“以开放促改革”的隐线,那么今后就需要匡正航向,用改革重塑我国经济和贸易部门的竞争力来拓展内外部市场的可行空间。
毕竟,当前国内企业的税费相对其他主要竞争对手来说依然有减负的空间,国内企业面临的非市场化的行政等成本也相对较高。
尤其是国内外贸第一大经营主体的民营企业,进入内需市场的门槛甚至要高于进入外需市场的门槛,如目前并非所有国内民营企业都可以顺利进入国内要素市场、公共服务市场和政府采购市场等,国内部分市场尚有待向无差别竞争格局的方向努力。
显然,当前若能加快简政放权、减税降费和打破非市场的行政垄断等改革,完善和捍卫国内统一市场格局,为所有企业提供一视同仁的准入门槛,彻底杜绝出身论,并切实有效地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经营活动成本,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我国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当前国内民营企业在内外部不确定性下能在进出口方面逆势增长,就体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可塑性。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其次,积极鼓励和引导国内企业抓住进口替代的难得历史机遇。随着我国经济贸易部门的提质增效,以及在国际产业生态链上的跃迁,国内企业逐渐具备了生产进口产品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受美欧贸易保护主义和出口政策调整等影响,国内进口部分产品的成本和难度都在增加,这为我国企业推进进口替代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例如,虽然国内制造的部分产品在品质上可能略逊于进口产品,但对进口产品的可替代性效应越来越增强,尤其是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已经由过往的OEM升级为ODM,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为进口替代提供了雄厚的实力和后盾。
为此,决策层应该适度鼓励和支持我国贸易部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为贸易部门开发国内市场提供诸多便利,积极推进对内开放,以搭建国内的开放式市场体系。
总之,功夫在诗外。稳定经济基本盘和外贸基本盘,不仅要通过海南自贸港、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探索最高标准的全球自由贸易,深化改革进一步开放内部市场也是其重要内容,并且通过改革促进对内对外开放,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机会均等的可信自由竞争市场,这不仅重塑了开放新格局,也将重塑我国经济新的战略支点。
□刘晓忠(财经专栏作者 资深金融从业人士)
编辑:李碧莹 校对:卢茜
投稿、合作、联系我们: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