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京密云这个村增收致富的路子“有点甜”
新京报 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唐峥
2020-04-24 16:24

依山傍水的密云大城子镇聂家峪村。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讯(记者 耿子叶)有水、有花、环境好的地方,最适合蜂群繁殖。在北京密云大城子镇聂家峪村,穿村而过的河流和原生的荆花,为养殖蜜蜂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


4月中旬,村民崔文贺忙着给蜂群添花粉,过些时日还要准备分蜂。崔文贺今年66岁,从事养蜂行业将近10年。以前崔文贺自己养蜂,但收入不高,是村里的低收入户。


今年66岁的崔文贺从事养蜂行业将近10年。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聂家峪村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后,崔文贺处理掉自己的蜂群来到合作社养蜂。崔文贺说:“在合作社养蜂有保障,挣得多。”如今,崔文贺收入稳定,老伴也进城帮子女带孩子,日子过得好了起来。

 

低收入户养蜂增收

 

聂家峪村养蜂历史悠久,据当地长期养蜂的蜂农介绍,至少得有几百年的历史了。2018年,第一书记王海东驻村后,整合聂家峪村养蜂资源,帮助村里注册成立了大城子镇域内第一家村办养蜂专业合作社。

 

自从养蜂合作社成立以来,养殖户的蜂蜜销路有了保障。王海东介绍,将养殖户纳入合作社,“我们一方面通过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养殖户蜂蜜,另一方面通过反补等措施,给养殖户每斤蜂蜜增加10元补贴,由此保障养殖户收入,提升他们的养蜂积极性。”

 

聂家峪村共有483户1034人,其中有低保户50户,残疾人233人,村庄老龄化空心化显著,大病患者较多。王海东表示,低收入农户大多是缺乏一技之长,同时,年龄结构偏大,缺少外出就业机会和适宜的家庭就业项目,而养蜂是劳动强度小、较易学的技术,比较适合村民从事。截至目前,聂家峪村共有10户低收入户从事养蜂,提高了家庭收入。

 

可喜的是,通过村里两年来多方面的共同努力,2018年初统计的建档立卡低收入户94户152人,到2019年11月已全部实现脱低摘帽。

 

村里有了蜂蜜品牌

 

在聂家峪村,顺着河道旁道柏油路进村,沿途两岸风景各异,一侧有百年梨树,四月天花开正盛;对岸则是成排的蜂箱,合作社饲养的蜜蜂正在此辛勤酿蜜。


村里的梨花绽放美如画。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懂行蜂蜜的人知道,蜂蜜的品质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其中蜂蜜的成熟度至关重要,如果蜂巢蜜没有封盖,这样的蜂巢蜜成熟度不高,营养价值会大大降低。

 

王海东告诉记者,合作社对所有蜂蜜进行把关,蜂巢蜜必须完全封盖,这样的蜂巢蜜营养价值更高,同时蜂蜜的波美度也要达到43度以上,合作社对所有回收的蜂蜜取样送检相关部门,确保蜂蜜高质量。

 

“有了好蜂蜜还需要有好品牌。”王海东介绍,为了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聂家峪村依托高品质蜂蜜,借助太师屯京纯养蜂专业合作社蜂蜜加工灌装技术条件,成功注册了“大城聂家峪”商标,并委托专业机构设计制作了蜂蜜产品的内外包装。2019年9月,“大城聂家峪”品牌蜂蜜正式上市销售。


村里的蜂蜜有了自己的品牌“大城聂家峪”。受访者供图

 

自打有了品牌,聂家峪村的蜂蜜也卖上了好价钱,原来养殖户散装2斤蜂蜜只卖20块钱,现在有了品牌,两瓶蜂蜜2斤能卖100元。

 

说着,王海东忍不住向记者,算了一笔养蜂的“甜蜜账”:养殖户交给合作社的蜂蜜,一斤蜂蜜加上补贴最高能达到19块钱,好的年景一群蜂一年能出60斤蜜,村里的养殖户最多的有200群蜂,扣除投入的成本,这样一年下来纯收入至少增加4万-5万元。


“养蜂合作社产生的收益,村里安排一部分资金补贴入社蜂农,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本村大病特困人员的临时救助。”王海东说,通过村办产业的发展,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搞活养蜂产业

 

值得关注的是,聂家峪村还实施了蜂情园精准帮扶养蜂技术培训基地项目建设。蜂情园位于聂家峪村四队五队山沟内,周边水源充沛,各类粉源蜜源植物密布,生态环境得天独厚。

 

王海东介绍,通过蜂情园项目的实施,不仅帮助本村低收入家庭进行实操培训、就地养殖,还为全镇其他低收入户提供培训,以“蜂情园”培训基地促进蜂文化的传播,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目前,蜂情园已引进蜂群450群,栽植栾树、洋槐、胡枝子、向日葵等各类粉源、蜜源植物近7000平方米,配套管理用房、宣传栏也已建设安装到位,项目区初具规模。


养蜂人正在忙着查看蜂箱。受访者供图

 

近期,蜂情园还申报了蜂场提级改造,周边环境将进一步提升,因地制宜增加蜜源、粉源植物栽植,扩大蜂群。预计2020年5-6月,蜂场将在密云区园林绿化局的支持下,实施标准化蜂场建设项目。

 

“五个字把整个养蜂产业搞活。”对于聂家峪村养蜂产业进一步发展,王海东总结为“产、技、增、农、旅”五个字。

 

首先是产业发展,把养蜂产业做到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即技能培训,只要是有养蜂意愿的村民,都可以到合作社接受免费技能培训;第三是增收致富,发展养蜂目的就是农民增收,做成产业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第四为农事体验,下一步将开设相关社会教学,让城里人到这里来可以参与农事体验等丰富的活动项目;第五是发展旅游观光等相关项目,实现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唐峥 校对 陈荻雁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耿子叶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国企辞职,大兴青年陈山山返乡打造“桑文化”世界
北京
小→大
新京号
今年全国两会最后一场“代表通道”,6位代表都关心啥?
时事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冷友斌:乳业纵横数十载的三个关键词
消费
北京市市长殷勇: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
北京
北京市市长殷勇: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
新京号
“北京、天津、河北,都是我的第二故乡”
北京
门头沟斋堂镇开门红,万年农耕文明助转型发展
北京
聚焦市两会|“一府两院”职能部门“摆摊”应询 大兴团市人大代表这样问
新京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