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探秘国博文保院:143万件文物的“健康服务”中心
新京报 记者 倪伟 浦峰 编辑 张畅
2019-12-04 21:35
同时,文保院还为全国文保行业进步提供技术支撑和协助修复。

北京南四环附近的一座小院里,文物修复师王博遇到了职业生涯最大的一次挑战:修复一件收藏在西藏的清代罗汉拓片。

 

埋头3个多月,这件被岁月磨损的斑驳拓片,仍没有完工。王博找到所有合适的原材料,捏着镊子,将一片片针眼大小的纸片,补进原画中。

 

这间院子是国家博物馆文保院所在地,国家级“文物医院”,保护修复国博文物的同时,每年还要为全国各类机构提供大量文物修复、复制等协助工作。

 

12月3日,新京报记者走进国博文保院,探秘这所此前极少公开的“文物医院”。

 

书画修复师王博在修复一件罗汉拓片。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一位修复师自制的书画修复工具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蝉翼薄纸修补清代拓片

 

王博正在经历耗时最长的一次修复。作为国博书画文献修复研究所的文物修复师,他已在工作台前坐了三个多月,面前这幅清代罗汉拓片只修了大半部分。

 

罗汉拓片来自西藏,由外单位委托修复。王博刚接手时,拓片上密密麻麻布满裂纹,黑色的纸面裸露出大量暗黄的底色。

 

“这张拓片装裱时直接贴在了布上,布与纸的韧性是不一样的,长年累月,布就把纸撑破了。”王博说,书画装裱很有学问,比较讲究的方式会在书画背后用三层纸层层贴合,防止书画破损。

 

他找到厂家专门定制六级棉连纸,这种纸薄如蝉翼,通常被用来做甲骨、青铜铭文的拓片。反复挑选、调试墨色后,他调出满意的颜色,可以与罗汉拓片经过数百年折旧的颜色假以乱真,把六级棉连纸拓黑。

 

修复时,王博用镊子挑出针眼大小的一点六级棉连纸片,一片片修补拓片的缺失。最难的是右下角的文字,缺失情况严重,他要将每个文字四周一点点补齐。就像阳文篆刻需要剔除四周,文字自然凸显,王博要把四周贴齐,文字才能恢复原状,这考验着他的细致和耐心。

 

除了王博所在的书画文献修复研究所,这家“文物医院”还下设环境监测研究所、藏品检测与分析研究所、金属器物修复研究所、器物修复研究所、油画修复研究所。据国家博物馆文保院副院长周靖程介绍, 6个研究所基本涵盖文物保护、修复的主要领域。

 

国家博物馆的143万件文物,在这里获得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同时,文保院还为全国文保行业进步提供技术支撑和协助修复。


书画修复师吕雪菲多年来复制临摹了众多珍贵书画。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80后炼成“临摹圣手”

 

文保院一间屋子里,吕雪菲沉浸在一幅山水临摹中。书法科班出身的她,最主要的工作是临摹复制书法作品。

 

国博文保院延续了传统的师承制模式,新员工入职后由师傅手把手教,磨炼3年,经过评审出具报告,才能出师独立承担修复任务。

 

目前全院有40人左右,绝大部分是文物修复师,有的精于分析、有的善于修复,每个人都有绝活,其中,“80后”已经成了主力军。

 

吕雪菲师承的绝活是临摹复制。很多博物馆里都有“大神”级别的复制人员,吕雪菲的师傅王秋仲就是其中一位。王秋仲在国博工作45年,临摹了3000多种、5000多件作品。如今,王秋仲已退休5年,返聘再干几年,这意味着,不久后吕雪菲将成为国博唯一的手迹类文物临摹复制人员。

 

复制藏品是国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用途包括为珍贵文物作备份,作为文物“替身”对外借展,回馈捐赠者及家属等。

 

从中国人民大学书法专业硕士毕业后,吕雪菲就来到国博文保院。迄今8年间,她复制了约280余件藏品,大部分为书法、手迹类藏品,也有少量绘画。

 

依据传统,书法临摹都使用双钩法,但是师傅不提倡,因为“双钩”的字死板,墨色一样黑。于是,师徒俩都直接写,然后作修整,这对下笔功力要求更高。

 

毛笔书法藏品只是一部分,吕雪菲复制的书法手迹可谓五花八门,有胡适《科学概论》讲义手稿(钢笔)、周恩来亲笔起草的亚非会议补充发言稿(铅笔)、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梁家河考察时的午餐费用收据(签字笔)……

 

每一种载体、介质特性不同,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办法,只能想尽各种方式。比如,有的钢笔字迹浓淡不均,吕雪菲需要试各种颜色的墨水,一个字分好几步、用不同的笔写成,有的墨色实在找不到,还要用毛笔“冒充”。铅笔字年代久了,经过摩擦显出“毛茸茸”的模糊感,为了复制这种感觉,她先尝试用手指摩挲,后来发现棉花是很好的帮手。

 

复制安徽凤阳小岗村生产队包干到户合同书时,18个农民的指印难住了她。她仔细分析了每个手印的墨迹形状和指纹形状,然后对照自己的10个手指的指纹,充分利用自己的手指复制了18个指印。

 

“每件藏品的特点都不一样,只能想尽一些办法。”吕雪菲说,对细节“魔鬼般”的苛刻要求,来自于她对自己的高标准,“必须无限趋近于原件。”

 

国博文保院使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可将文物细节放大10万倍。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修复师正在清洁一件青铜器。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离子色谱仪问诊青铜器

 

如今,很多文博机构都建立了文物修复部门。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博物馆就有了“文物医院”。

 

1950年,革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筹备处成立时,即设立了文物复制机构。上世纪60年代,科技开始进入文物保护领域,革命博物馆成立了文物保护实验室,后来演变成文物科技保护部。2018年,国博内部机构改革,文物科技保护部与艺术品鉴定中心科技检测室合并,成为如今的国家博物馆文保院。

 

在文物修复领域,国内很多大型博物馆都有主打品牌和特色,修复方法和理念也有独特性。国博文保院经过半个多世纪摸索,形成了独特的经验。尤其在金属器物修复方面,国博文保院在全国知名,后母戊鼎等国之重器保护修复,成为经典案例。

 

青铜器修复是国博文保院的强项,每年都有大量来自全国的青铜器被送进文保院,请求协助修复。这些器具大多出自商周时期,历史久远,浑身铜绿,存在断裂、残缺、腐蚀、硬结物、层状堆积等多种损害。

 

国博的文物修复和保护已进入高科技时代。金属器物修复研究所修复师张然告诉记者,光是青铜器的表面清洗就有很多招数,根据实际情况,除了人工工具清理,现在还能用上超声波洁牙机、激光清洗机等设备。但修复师一般慎用化学试剂,因为化学材料可能使文物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改变。

 

正式修复之前,青铜器要先经过一个环节——体检。

 

藏品检测与分析研究所里有30多台设备,专为各类文物做体检。其中一台离子色谱仪,能检测青铜器的氯离子浓度,青铜器存在的“青铜病”,主要就是氯离子导致的。

 

利用这些设备对文物全面检测以后,会形成一份健康报告,根据报告制定修复方案,专家评审通过,才开始正式修复。这是国博文保院文物修复的标准流程。文物修复过程中,也会持续检测,随时掌握文物健康情况。


修复师正在进行油画修复。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油画修复探索新课题

 

“文物医院”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国博的油画修复研究所,就是去年新成立的。

 

国博藏有400多幅油画,大多是国内画家的画,也有部分来自苏联等国的国礼。中国油画只有近百年历史,油画修复行业还不成熟。研究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需要特别谨慎小心。“走一步,问三步”,研究所负责人赵丹丹说。

 

国内经验不足,是目前油画修复最困难的一环。赵丹丹表示,中国油画不仅历史短,而且与国外的材料、工艺等都有区别,很多经验无法复制。“如果说我们是‘文物医生’,那面对的病人都不一样。”

 

“文物医院”的工作也有助于文物研究。

 

比如,油画修复保护过程中,第一步的“体检”之后,“医生们”对藏品的材质、工艺,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体检”时,为了不损害藏品,研究人员要取出肉眼几乎看不见的样本,利用仪器检测分析。据赵丹丹介绍,检测成分是为了检查病害,然而也能够获得更多“新发现”。

 

她展示两个从同一幅画取出的红色颜料样本,看上去颜色一样,但检测结果显出了差异。这说明,这幅画曾经在完成后,又经历了修改。

 

“这让我们对藏品的历史,有了更多认识。”赵丹丹说。

 

新京报记者 倪伟 协作记者 浦峰

编辑 张畅 校对 李项玲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浦峰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
第一看点
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第一看点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摘要)
时事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第一看点
新闻8点见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
时事
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摘要)
时事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对象名单公示 樊振东等入选
第一看点
《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发布
第一看点
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一看点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