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中科院监测显示:九寨沟世界遗产地生态环境正逐渐恢复
新京报 记者 倪兆中 朱必胜 编辑 白馗
2019-09-25 17:22

新京报讯(记者 倪兆中 朱必胜)今日(9月25日),新京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获悉,日前该院研究员付碧宏团队发布地震前后九寨沟遥感监测与评估的结果显示,经过两年多自然的自我修复及灾后恢复重建,九寨沟景区正在逐步恢复往日的风采。此外,受地震影响,产生了一些新景观,但灾后的旅游活动,仍需防范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无人机高清航拍三维立体图像显示火花海下游的双龙海区域水体面积扩大。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供图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一名研究人员介绍,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形成了许多潜在滑坡和泥石流隐患点。灾后第二年,遥感监测和实地考察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受降雨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潜在隐患点的问题逐渐暴露,产生了新的滑坡和泥石流。 


震后规模扩大的双龙海瀑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供图

 

上述研究人员介绍,九寨沟世界遗产地的著名景点火花海在地震中几乎消失殆尽,如今经过灾后科学恢复重建,已开始恢复生机,“期待随着时间的修复,能够重现当年五彩斑斓的美景。”此外,由于火花海水流下泄,其下游双龙海区域的水体变得清澈透明、面积扩大,形成了双龙海瀑布新景观。


地震之后的五花海。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供图

 

九寨沟地震前后的遥感图像分析还显示,地震后受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影响,九寨沟世界遗产核心区的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有所下降,但经过两年的自然修复,除了日则沟五花海周边外,九寨沟核心景区的植被生态景观已逐渐恢复至震前水平。 


地震之后的诺日朗瀑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供图

 

付碧宏认为,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许多地貌景观的形成演化都与地震活动导致的堰塞湖有关,有些地段形成“海子”,有些地段形成瀑布,这是一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地貌景观演化过程。

 

新京报记者 倪兆中 朱必胜  编辑 白馗  校对 刘军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九寨归来,美丽依旧!震后两年九寨沟景区重新开放

相关推荐
专访|大熊猫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将划出一定区域向公众开放
时事
3万人“边城” 何以名列国家公园
乡村
成立公园,以“国家”为名
时事
可可西里管理处主任详解藏羚羊降级背后:已形成良性生物链
时事
震后两年,九寨沟“补妆归来”
时事
长江流域开启十年禁渔解“无鱼”困局
时事
阻击沙漠飞蝗:或于夏季卷土重来,我国派员协助境外防治
时事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