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邵兵:演员不是靠脸说话,唯流量论直接导致垃圾都能演戏
新京报 记者 周慧晓婉 彭子洋 编辑 吴冬妮
2019-07-02 20:07
“最开始拍戏还是计划经济年代,导演说你有能力就用你;现在却成了谁有流量用谁,造就了一帮乱七八糟的人,垃圾都能演戏。”

邵兵自认是圈中有个性的演员,他不爱曝光、不爱流量,更不爱走红毯——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还春风得意地走红毯,他觉得不合适:“我不喜欢那种状态,除非我真的有想去表达的作品,不然老待在红毯上干吗?曝光高有什么用呢?最后还不是得看你的戏。”他说,没作品他站在那里,就什么都不是。


工作中的邵兵有一种自己控制不了的狠劲儿,他对每一次表演都要求极高,形容拍起戏来的自己就像疯了一样,达不到预期时也会偶尔黑脸发火。



人物摄影/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曾经的他,锋芒外露,是十几部电影、电视剧的男一号,却一度很是厌恶“偶像派”这个形容词,面对流量时代,此起彼伏的疑惑与赞誉,他说“越累越懂得放下”。


“在充满诱惑的圈子里,要做到真正的低调一定很难吧?”“我也不低调,心里很高调。”他笑着答。


“前段时间我们采访了你的同组搭档,他说和你搭戏要准备充分,要不会挨说。”“我确实不是一个很随和的人。但只是瞧不起那种,对自己的事情不认真的人,如果你对自己的饭碗都不认真,你还能对什么认真?”



有主见,不等于是耍大牌



电影《八子》中有场战争戏,邵兵坚持要把浮桥改为吊桥,他觉得吊桥最符合当时的意境,硝烟弥漫的战争本就没有退路,吊桥代表的是绝境,战士们的绝望和历经艰难万险应该得到还原。



电影《八子》剧照



他把这个意见告诉了导演高希希,“他当时说,你知道我改这一下需要多少钱吗?这代表着场景要被全部推翻,一切又要重来。但他很聪明,也能明白,这也是我一直很感激他的原因。”


这不是邵兵和高希希第一次合作,高希希说这个演员是可以为自己想要的东西付出一切的:“他会一直坚持,我懂他的脾气和性格。”对戏,邵兵总是很有主见,曾经也因一己之见引来争议和误解,甚至被换角。


他感慨“可能以前的我有时确实个性让人讨厌吧”,“演员是被动的,但我喜欢去表达我的想法,有的导演接受,有的导演就很反感。和我相处久的导演,会了解我只是为角色为戏好,那并不是耍大牌,或者故意刁难。”


他没有明说某些恩怨,只是很中肯地表达着:“我从不迟到也不早退,什么时候都很准时,拍戏也极其玩命,就是个疯子,有人说我五十了,又怎么样呢?这些动作戏全是我自己做的。”



当演员是缘分,从没想做过明星



上个世纪80年代初,13岁的邵兵成了一名帆板运动员,本可凭借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武汉体育学院,但他却毅然放弃这样难得的机会,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他至今把这个选择看成是一种缘分,也说不上为什么,只会不住地感叹“人总会遇到缘分的,奇怪,非常奇怪。”


不过,邵兵考场发挥失利,并没有如愿金榜题名,但人生就是“命中注定”,因形象气质独特,他被北京电影学院特批录取,从此拉开演艺生涯的巨幕。1996年,邵兵凭借在电影《红河谷》中饰演的藏族人格桑一角成名。



电影《红河谷》是邵兵最早被人记住的作品,也奠定了他之后的戏路。



而自电视剧《中华英豪》中的“自然门”武功传人杜心武开始,邵兵的“硬汉”模式便悄然启动,之后这个标签围绕他多年一直未曾褪去。那个时代的影视圈,演技好才是硬道理,邵兵凭借电影《春天的狂想》中对作曲家“赵黎明”的完美诠释拿下了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


关注度、荣誉、名利却没有改变他,邵兵坦承至今都只把演员看成是份工作,观众对他来说既不重要又无比重要,“大家都是一样的工作,我只是认为做演员或许比较适合我,到今天我也不觉得有明星这个概念或是思维方法,这么多年我到哪都是这样。”



不敬业的,都是垃圾演员



尽管成名很早,邵兵明白只有戏好才能长久“存在”,他也从不浪费时间,不亵渎任何一个角色。对每一个角色、每一部作品,无论大小、角色轻重,他都想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他对敬业的认识有些传统意义上的执拗,对周围人也是要求颇多,就像经常出演战争片里的硬汉或是英雄,“有化妆说为什么要把真泥抹在脸上,可以用特效化妆嘛。我一听就来气,真抹才真实,小荧屏、大银幕可不是随便蹭的。”


说到这里他语气越发激动,“也有小演员不让抹泥。银幕上的状态是每个细节成就的,他说他不让擦,我就问谁不让擦?然后直接把泥‘啪’地一下给他罩上去,当时他脸上沾满了泥,往地上一趴,那个时候他说他能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真实,我觉得这才是对的。”


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都说现在拍戏的条件变好了,对于演员懒惰不敬业的现象,邵兵更是嗤之以鼻,“只有垃圾演员才会这样,真正的好导演做出来的东西,是不会有这样的演员参与的。”



导演高希希给《八子》主演邵兵及演员讲戏。



邵兵至今对《八子》拍摄期间的场景记忆犹新,战壕里滚、泥水里爬,甚至“泥浆面膜”都成了日常必备,他习惯了这样的搏命,偶尔也忍不住笑着抱怨几句:“高希希每次有苦差事、累活儿就召唤我,我每天在现场吐的都是黑水,等到他拍现代戏时就忘了我(大笑)。不过,他知道我不是那种偷奸耍滑的人,真玩命。”



任性息影,更多是因敬畏



有人说,在《笑傲江湖》剧组“换角”风波后,邵兵的人气也一落千丈。2003年拍摄完电影《军火》后,他突然宣布退出影坛,当时给出的理由是:“人到了一个死胡同里,达不到你想要的东西,就会走向另一种极端。”所以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停下来思考。“我记得当时说了一句特别二的话,让他们忘记我再想起我。”


深究“退出”的背后,邵兵谈到更多是对行业的敬畏感,“当你对这个行当和自身的认知完全变了的时候,你会想不断地加深自己。最开始拍戏还是计划经济年代,导演说你有能力就用你;现在却成了谁有流量用谁,造就了一帮乱七八糟的人,垃圾都能演戏。”



人物摄影/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外界也认为,“消失”的六年或是当年的决定让邵兵失去了更火的机会,“人生每一个决定都是你必然要经历的东西,可能这个东西没得到,但没有人说我的作品不好。”问起邵兵拍了这么多年的戏,最得意的是哪部作品和角色,他答:“我的一对双胞胎儿女就是我最好的‘作品’,而‘父亲’就是我最喜欢的角色。”



新鲜问答


新京报:你好像一直都没什么偶像包袱,发布会不化妆就直接出现在大家面前,是不在乎,还是对自己颜值太自信了呢?


邵兵:男演员,你靠的是什么?是戏啊,而不是一张照片。


新京报:刚出道时,外界也说过你是小鲜肉。


邵兵:我从来没有鲜肉过(笑)。


新京报:但确实那时有报道评价你是偶像派,好像你很不喜欢(这个说法)?


邵兵:我确实不中意这类说法,因为我始终相信在这个时代,不是靠颜值而是靠戏,甭管我戏好不好,但我依然存在。


新京报:网络时代,你会上网看外界对你的评论吗?会在乎别人的评价吗?


邵兵:其实我很少上网,眼睛有点老花,所以上网比较少(笑)。一个人,肯定会在乎别人的说法和想法,但你必须要有一个主心骨。作为演员,首先你要知道自己不是为他们而活的,这样内心才会坚强、倔强地走下去。就想着为了他们活着,去买粉丝量,不停地讨好别人,这不疯了?面对名利场,能站在跷跷板的中间就已经很舒服了,何必要站得那么高呢?



电影《让子弹飞》中邵兵饰演有点愣头青的老二。



新京报:现在,大家多用硬汉来形容你,这个称呼你喜欢吗?


邵兵:我根本无所谓他们叫我什么(笑)。我是为我自己而活,就像我也不是为孩子而活的。


新京报:你这么爱孩子,还说不是为孩子而活?


邵兵:那也不是为孩子而活,因为当你为他活的时候,你就会有很多的寄托,很多的要求,就会有很多不如意的东西,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大家应该学会随遇而安。到了这个年纪就是要找到最舒服的心态和感受,这样你拍的戏让人看起来才会舒服(笑)。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人物摄影 彭子洋

编辑 吴冬妮  校对 赵琳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周慧晓婉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中国最认真表演的一批人,不在娱乐圈
新京号
湖南湘江新区让社区“幸福底色”更足
新京号
《庆余年》两版言冰云,吴幸健更胜一筹
新京号
《庆余年》两版言冰云,吴幸健更胜一筹
新京号
《庆余年》两版言冰云,吴幸健更胜一筹
新京号
《庆余年》两版言冰云,吴幸健更胜一筹
新京号
《庆余年》两版言冰云对比,肖战形象更好,吴幸健演技更生动
新京号
短剧编剧,被流量操控
时事
出走一年归来仍是待爆咖,连播三部剧的张凌赫,反而越来越糊了?
新京号
出走一年归来仍是待爆咖,连播三部剧的张凌赫,反而越来越糊了?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