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雷诺加速在中国电动化布局,拟10亿元合资江铃新能源
新京报 记者 张洁 编辑 陈小兵
2019-05-23 15:46
雷诺在我国电动化布局进程又有新进展。5月13日,江西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刘翠兰透露,法国雷诺投资10亿元入资江铃新能源汽车已签约。这意味着,雷诺在华第四家合资公司即将成立。

新京报讯(记者 张洁)雷诺在我国电动化布局进程又有新进展。5月13日,江西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刘翠兰在第十一届中部博览会和第二届世界赣商大会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法国雷诺公司10亿元入资江铃新能源汽车已签约。这意味着,雷诺在华第四家合资公司即将成立。

 

对此,雷诺方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相关洽商及批准工作仍在进行之中,具体信息将在合适的时候发布。

 

雷诺在华第四家合资公司将成立

 

事实上,早在去年12月20日,雷诺集团和江铃集团就宣布,雷诺集团将通过增资,成为江铃集团旗下子公司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铃新能源”)的重要股东。同时,雷诺也将提供更多资源支持,提升在中国的市场参与度,并进一步推动江铃集团新能源的发展。


 

在今年2月2日,商务部反垄断局官网发布关于《雷诺简化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股权案》的公示材料显示,雷诺简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雷诺简化”)将收购江铃新能源5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江铃新能源将由一家内资企业变为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其中,雷诺简化正是雷诺汽车的法国公司主体。

 

而在此次收购江铃新能源50%股权完成后,雷诺在中国将拥有4家合资公司。此前,雷诺在华已有东风雷诺、华晨雷诺及易捷特新能源汽车三家合资公司。

 

不过,与江淮大众、福特众泰、长城宝马等新建电动车合资企业不同的是,雷诺是通过增资的方式达成合资,将江铃集团的子公司江铃新能源变成了双方的合资公司。而上述其他几家公司均是中外方股东直接对等出资成立50:50的合资公司,会有一个全新电动车品牌,同时销售网络也将保持独立。江铃新能源未来在品牌、产品和渠道等方面将如何变化,目前尚不得而知。

 

双积分压力 雷诺急于拓局新能源

 

业内分析认为,双方此番合作可以各取所需,雷诺可借此应对双积分压力,并加快抢占新能源市场份额;江铃新能源可以借助雷诺的电动车技术,并促进自身品牌形象的提升。

 

不可否认,雷诺在中国市场确实正面临较大双积分压力。数据显示,2018年雷诺(北京)汽车有限公司、东风雷诺以及华晨雷诺金杯的平均燃料消耗积分均为超过一万的负值,新能源汽车积分则均为0。


 

在此情况下,雷诺急于拓局新能源领域。根据规划,东风雷诺计划2022年之前推出3款纯电动车,华晨雷诺计划2年内推出3款电动厢式货车,雷诺引入中国的首款纯电动车K-ZE将于今年在易捷特生产,并在东风雷诺渠道销售。

 

而作为雷诺新合资伙伴的江铃新能源近年来发展很快,其在2015年成立,并在2017年9月获得了新建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数据显示,2017年和2018年,江铃新能源分别实现销量3.8万辆和4.5万辆。根据规划,江铃新能源未来将建设3大整车平台,4大系列以及20余款产品,2020年的目标是占有国内纯电动汽车市场10%的市场份额。

 

今年4月,雷诺集团首席执行官波洛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雷诺对于中国的战略,将依赖于4家合资企业。东风雷诺、华晨雷诺金杯汽车有限公司会推出相关的产品,并且我们也会继续支持易捷特和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们将电动汽车看作是重中之重,因为我们相信中国不仅是第一大汽车市场,还是全球第一大电动汽车市场。”

 

新京报记者 张洁 图片 官方网站 编辑 陈小兵 校对 李项玲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洁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发动机教父”三菱黯然驶离中国市场,日系转型挑战加剧
汽车
中国长安汽车定下500万辆目标:满满的机会与多重的挑战
汽车
一周碳要闻:新能源“反内卷”显效(碳报第156期)
财经
55天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诞生,汽车央企“三足鼎立”格局形成
汽车
一周碳要闻:新能源央企加速奔赴资本市场(碳报第154期)
财经
日产汽车:以长期主义理念推进在中国市场的电驱化转型
企业资讯
对话全球商会|中国意大利商会:持续对话对促进贸易增长至关重要
财经
日联科技:破局“卡脖子”技术,“国产替代+海外扩张”大步迈向全球行业领军者
企业资讯
一周碳要闻:锂电企业“闯关”港股(碳报第146期)
财经
易车研究院发布小城车市洞察报告(2025版):资本下沉与人口回流正提振小城车市
企业资讯
热门评论
pp
7天前
如果充电站或者换电站能像加油站那么普及了,电动车才真的有市场吧。
由于
7天前
电动车是大趋势,先把电池弄好吧。
7天前
现在国产电动车已经很成熟,现在合资有点晚啊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