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国博最新开幕的这个展览,解释了中华文化如何影响世界
新京报 记者 倪伟 浦峰 编辑 于音
2019-04-11 13:20
这是国博闭馆重开后的首展,集中了13个国家的234件(套)文物。

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今天(4月11日)在国博开幕,展期至7月14日,票价50元。这是国博短期闭馆重新开放后的首个展览,集中了13个丝路国家的234件(套)文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唐代的黄釉骆驼俑。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一带一路”沿线的柬埔寨、日本、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蒙古、阿曼、波兰、韩国、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文尼亚、塔吉克斯坦等12个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细选各时期不同门类的234件(套)历史文物,实证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口迁徙、经贸往来、科技交流、宗教传播及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的相互影响。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12世纪天王立像和6世纪埴轮马。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斯洛文尼亚国家博物馆的公元前400年的瓦里克那桶状器。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这次展览的主题是“殊方共享”,“殊方”一词源自汉朝班固所著《西都赋》,意为远方异域,“殊方共享”就是世界人民共享人类文明。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此次展览中同场呈现。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有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的叶形矛头、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藏中国风格的伊朗瓷盘、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藏的黄金武士;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有柬埔寨国家博物馆藏铜鼓、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唐三彩三足罐、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突线钮铜铎、阿曼国家博物馆藏哈德拉毛语雕刻饰板等。这些文物充分展示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科技艺术的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


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藏的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金人”服饰和武器(复原)。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记者在展览中发现了多种收藏于国外的中国文物“游子”,此次归国展出。例如拉脱维亚国家艺术博物馆里加美术馆馆藏的19世纪初中国《赏菊图》,波兰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多种清代珐琅和瓷器,以及阿曼苏丹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南宋或元早期龙泉青瓷碗等。


阿曼苏丹国家博物馆的中国青花瓷器。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还有一些文物则是丝绸之路上文明交融的产物,证明了丝路国家的文明交流与融合,也呈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之路。


古代柬埔寨主要受到中国和印度文化影响,公元6~7世纪三波波雷古遗址的摩羯主题石刻,被认为可能是受到中国佛教石柱艺术影响。此次展览中有一件7世纪三波波雷古风格的砂岩门楣,其上显示了类似龙纹的波纹。


另外,18、19世纪,中式建筑曾引起波兰贵族极大兴趣,王公贵族在居所周围建造了许多中国风格楼阁。欧洲家具及室内装潢中,也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元素和工艺。此次展览中展示的波兰国家博物馆馆藏座钟和柜子,便体现了浓郁的中国风格。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南海一号出水的南宋瓷器。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据悉,未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按照“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展览合作框架协议”要求,继续深化和各国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畅通联合办展渠道。


新京报记者 倪伟 摄影记者 浦峰 编辑 于音 校对 郭利琴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浦峰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从中国到亚洲丨讲述文化遗产界的亚洲故事

相关推荐
AI浪潮录丨人工智能为什么是年轻人的事业?专访95后师天麾
科技
打造“永远在线”的北京文化论坛,首批17处“会客厅”亮相
北京
是时候重新思考城市了,趁现在还不太晚
文化
北大教授的书,获国家级大奖!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话剧《远方的拉萨河》谱写雪域青春史诗
娱乐
山海无阻 归乡之路——中国文物在瑞典
新京号
笔与墨:收藏中国及其映照中的另一个美国
新京号
超千万人次观看,北大这门课出书了!
新京号
金融炼金术的奇迹与泡沫:信用工具如何改写世界历史?
文化
“实锤”就代表正义吗:信息纷繁的时代,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