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前,她要独自一人抚养失能的母亲、半失能的婆婆、还没上学的孙子和瘫痪在床的丈夫,她把这些形容为 “四座大山”,“那是段昏天黑地的日子。”压力最大时,她一度想带着全家寻死。
从2014年开始,北京市布局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发放护理补贴、政府购买服务、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等方式,将照护服务送上门,以期破解居家养老难题。但上门医疗护理、短期24小时不离床照护、普惠型服务等刚需仍没得到满足。
目前北京市共有备案养老机构571家,床位总数11.2万张,收住老年人约4.3万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占户籍老年人口不足1%。
在王强的医院里,原本无事可做的三四十名医护人员,近百张闲置床位,以及心电图机、彩超机等医疗设备被盘活,投入到紧俏的医养市场。
在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建设背景下,失能老人家庭的刚需是什么?这些需求是否有望得到解决?政府和机构分别提供了怎样的解决方案?国际上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在打造普惠性医养模式、让市民“买得起”“用得好”的同时,还需注重市场规律,避免通过单一行政手段限价等举措伤害市场化养老机构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