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全长约7.8公里,被称为“古都脊梁”。为了保护中轴线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规划设计、文物腾退、街区整修等工作,还中轴线历史原貌。北京市专门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让中轴线保护有法可依。
通过现代技术,把历史图像与现实图像叠加,我们能切实感受到中轴线一直在“生长”。
受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委托,2020年9月开始,北京市测绘院组织一支200多人的技术团队,开展了中轴线遗产点的实地测绘,希望通过这次史无前例的测绘工作,提供高精度的中轴线空间数据底板,助力中轴线精细治理和科学保护。
2022年暑假,在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教师侯妙乐、董友强等多位教师和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学者的指导下,李淑阳和十几名北建大学子一起,研究碑文智能识别与虚拟修复技术,并在正阳桥疏渠记碑上应用,重现碑文,揭开这座散落在北京中轴线上的石碑的神秘面纱,也为中轴线各遗址点石碑石刻保护提供技术借鉴与支持。
在共计51.3平方公里的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内,许多人在生活工作着。钟鼓楼、前门、天桥等地标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新京报记者联系到四位居住在中轴线保护区内的居民,听他们讲述中轴线上的生活与变迁。
北京市测绘院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陈品祥说,“与巴黎等城市轴线不同,北京中轴线不是由实体街道组成,而是通过一系列遗址点参照或空中俯视才能感受到那种‘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壮美秩序。”
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870年的建都史。从中都、大都、北 平再到北京,北京何以成为“北京”?
据了解,2023届大赛将延续“传承中轴文脉 传播古都文化”主题,设置魅力中轴、艺术中轴等五大赛道,增加音乐创作、文学创作、服装服饰设计等内容的子赛道设置。
“中轴线实际是一条发展的轴线,它不是静止在某一个时代,可以说,每个时代对中轴线都有保护和强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