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动画迎来百年,而其中一个分支——网络动画剧也迎来第一个十年。相比百年的尺度,这十年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不论是动画类型、题材,还是方式、技术,都呈现着百花齐放的态势。互联网改变了中国动画的哪些方面?新京报在本专题中采访中国动画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诸多专业人士,一同探讨我国网络动画剧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产业未来的展望。
“最开始有人觉得我们只能做吐槽向的,我们就接了《尸兄》;后来说我们只能做搞笑不能做热血,我们做了《镇魂街》……其实这个思路不对,不应该扔掉标签,而是应该在身上加标签。所以,最后决定还是把喜剧的东西做起来。”
原力的动画总监沈琰于上世纪90年代入行,亲身经历了国产动画这些年来的发展与变化——在代工中学习和追赶,从帮别人讲故事到讲自己的故事,人才从外流到回流,直到最近十年依靠中国自己的创意动画作品重新崛起。
“如果能够从我们的角度,把中式美学用一些全世界都能理解的语言做出来,把一些更纯粹的东西带给大家,那会是什么样的东西?”
“武侠一定是基于现实的,最终要落脚到人。它始终是在讲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所有的武侠小说都是如此……所以,武侠和以想象为主的玄幻题材是有很大区别的。”
“你想着要做全球化的内容呢,还是说你本来只是做一个国产内容,但是后面才想要去蹭出海的光环?很多人的意图其实并不明确。”
徐博向新京报记者透露,从七年前到现在,整个团队做动画的产能提高了将近10倍,“团队和技术的日趋成熟带来的变化很大,而且我们一直在构建团队,甚至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会以提高产能为核心。”
“这十年观众的变化也很大,十年前提到配音,可能不少人都不接受,大家都听习惯了国外配音。但这十年的发展让大部分观众都知道并了解了配音。“
在魏小涵看来,动画音乐的重要性在这十多年里有了很大提升,乃至现在已经变成为IP赋能的核心手段之一。
业内一直有种说法,培养一个合格的2D动画师至少需要3到5年,而培养一个熟练使用UE系统的动画人才只需要1到2年。手绘2D动画受限于人力和产能,难以保证高品质的连续更新,这恰好是三维(3D)CG动画的优势,“连续更新就会建立起非常好的动画IP积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高校培养了诸多动画人才,记者采访的诸多正在活跃着的动画人,好多都是80后,他们正赶上高校动画专业的蓬勃发展时期,专业而正规的教育给他们打好了创作基础。不过,采访中他们也提到一些高校动画教育的问题,比如教学实践脱节、学生编剧能力欠缺等。对此,浙江理工大学动画专业教师马颖寅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动画艺术系系主任於水向记者分享了他们的观察和看法。
具有中国精神内核的作品是国产动画区别于外国动画最根本的东西,也是能真正吸引中国观众的东西。而观众的正反馈所积聚的数据,也鼓舞了平台投入更多在扶持内容创作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