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开幕进入倒计时。在助力“科技冬奥”的同时,各大高校的研究成果不仅将点亮本届冬奥,或还将在赛后进入日常生活中。揭秘冬奥背后的“高”科技。
此次场馆设计及建设中,多处运用到“人因技术”的辅助和数据支撑。
在“绿色办奥”背后,有一支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队伍,他们花费了6年的时间,为延庆赛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出谋划策”。
当专注航空航天事业的高校科研团队来研究运动员,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竞速项目中,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帮助运动员们优化姿势,寻找最佳竞技路线?
在竞速项目中,风阻是运动员的“敌人”。在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风洞实验室中,有一个团队专门攻坚与风有关的技术难题,他们被称为“驾驭风的人”。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如何助力冬奥?基于北斗精准时空的雪上运动智慧服务系统是什么?它能起到哪些作用?该系统是否有推广的可能?
“雪上项目比赛场地多在山区,环境温度可能会达到零下10摄氏度以下……”观众在极寒条件下如何温暖观赛?工作人员、观众如何避免冻伤、得到“温暖保障”?
“在冬季竞速类项目中,0.01秒就可能决定一块奖牌的归属,这0.01秒可能就来自于服装和装备。”作为冬奥“战衣”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期待能通过研发助力冬奥健儿更进一步。
当赛场上突然出现运动员受伤、甚至休克的情况,医护人员可借助哪些科学手实现最快捷有效的处置?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伤员应如何分类转移?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陈宝权把“子弹时间”从电影后期搬到了体育比赛的转播中。陈宝权是“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冰雪项目交互式多维度观赛体验技术与系统项目负责人。
“人因技术”精准服务于赛场设计、风洞实验室研究运动员比赛风阻问题、“全手工”回收表土助力赛区植被修复……这些炫酷的“黑科技”将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事之外的新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