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某地一学校的学生正在操场上运动。图/新华社
十二年贯通式学校要来了?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近日,四川成都宣布,试点“小初高”十二年及“初高”六年贯通式培养模式。进入这些试点学校相关班级的学生,可免去小升初、中考等阶段性考试,此举引发了广泛关注。
据了解,贯通式培养试点不调整现行学制,而是在国家规定学制、课程和教材基础上,探索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贯制或初高中六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此举可有效打破学段壁垒,实现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有效衔接和贯通培养。
这一尝试不仅是对减负呼声的实质性回应,也是对“贯通培养育人”理念的深入探索。一旦有相应的成果,或可为教育改革从“应试突围”走向“素养育人”提供重要参考。
构建“全链条育人”新生态
事实上,减负的本质,在于打破“节点焦虑”的恶性循环。
长期以来,中考及其背后的“普职分流”压力,使得学生和家长深陷“机械刷题”的循环,使初中阶段沦为“应试预备役”。而“免中考”的政策设计,让普通学生也能获得稳定的升学预期。
需要注意的是,贯通培养绝非简单的“免考”二字所能概括。而是通过教育结构的系统性重构,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转换。
在时间维度上,这种重构打破了传统学制的机械分割,让教育回归连续性成长的本质。与传统分段教育相比,一贯制学校能更系统化地设计课程体系。通过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组建初高中联合教研组,以师资流动推动教学经验的传递。
在空间维度上,此举重构了教与学的物理场域与心理场域:推动图书馆、实验室、创客空间成为常态教学场所,让社会资源更深入地融入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这种空间重构消除了因学段切换造成的适应耗损,让学生在稳定的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中形成持续发展的成长共同体。
这种时空维度的系统性变革,最终指向的是“全链条育人”新生态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能够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逐步探索自我、发现潜能,而不再被阶段性考试所束缚。同时,学校也能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方法,为每个孩子提供更为适宜的成长路径。
更重要的,剥离阶段性考试的功利目标后,学生无需为应付中考而重复训练低阶技能。而教师也能更灵活地统筹课程进度,为素养培育腾出空间,使学生收获应对终身挑战的核心能力,而非应试技巧。
不能异化为“新升学捷径”
当教育摆脱了应试的碎片化陷阱,真正关注学生从童年到青年这一关键成长期的整体发展,才能实现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焦虑,更能真正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社会层面上出现了不少“取消中考”的呼声,但改革需循序渐进。一方面,贯通培养不能异化为“新升学捷径”。高考的选拔性依然是终极挑战,若仅取消中间考试,而未改变育人体系和评价体系,可能只是将压力后置。
另一方面,师资配置、课程衔接等实施细节需精细化设计,贯通培养可作为过渡方案,为未来政策调整积累经验。此外,还需警惕改革中的公平风险,改革需结合地域实际,避免“一刀切”。
总之,教育改革的本质不在于取消几次考试,而在于构建尊重生命成长规律、激发个体潜能的全新生态。唯有让每个孩子从机械刷题中解脱出来,方能真正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撰稿 / 杨丽萍(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高等教育督导评估所)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