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天坛公园仅一街之隔的红桥市场,随处可见不同肤色的“老外”。商户们多少会说一些英文,老外们也会讲价和“淘宝”,形成一幅既国际化又本土风的商业图景。
对非遗传承人来说,市场既是营生,也是技艺展示的平台。他们在鼻烟壶内绘制长城、熊猫、清明上河图,也在传统的中国折扇上书写外国顾客的名字。
2020年,红桥市场内诞生了“非遗传播孵化园”,培育非遗传承人,也提供共享空间,帮助传承人们对接各类资源。

红桥市场,非遗传承人刘军(右)和刘东(左)展示裱糊扇面技艺和内画技艺。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市场培育的非遗传承人
从2017年至2020年,红桥市场与北京京城非遗人才创新发展联盟不断地探索与发展,在北京市文旅局、东城区文旅局的扶持下,摸索出一条为非遗人才孵化、推广、创新的发展之路。
2020年6月,北京京城非遗人才创新发展联盟和红桥市场共创北京市第一个“非遗传播孵化园”,依托其长期形成的国内外市场渠道、优质非遗产品,打造北京最具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非遗与市场融合发展的新地标。
依托“非遗传播孵化园”,桃花坞扇庄的刘军成为红桥市场区第一个培育申请成功的东城区非遗技艺传承人。
刘军的家就在天桥北门,与红桥市场只有一条路之隔。在他的回忆里,红桥市场盖楼之前,还是一片传统的市集,家人推着小板车兜售扇子、年画等手工艺品。1994年,市场已盖起大厦,刘军父亲觉得离家近、机会好,便在大厦里入驻经商,到现在店面已经经营了30多年。对他而言,红桥市场就像家一样。
扇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刘军代表的裱糊扇面技艺,是折扇扇面制作的经典传承技艺。裱糊扇面技艺工序繁杂,做扇骨、制熟宣、打糨糊、裱糊扇面……上下有18道大工序,60多道小工序,需要数天时间。刘军老家河北武强县出传统手艺人,他从小耳濡目染,从爷爷、爸爸那里学会了制扇,不知不觉间,已与这门手艺相伴了大半辈子。

刘军的扇子作品。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同样作为红桥市场本土培育的东城区非遗技艺传承人,刘东的内画技艺作品曾成功入围冬奥特许商品。
“鼻烟被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后出现了各类载体,内画鼻烟壶就是其中之一。最早在1816年清代嘉庆期间便有记载,技艺一直传承至今。”刘东介绍。红桥市场很早以前就有非遗项目,机缘巧合之下,17岁的他开始跟师学艺,成为第五代传承人。
2020年前后,红桥市场开始帮助他申报东城区非遗项目。“评选非遗需要满足很多条件,包括社会影响力、师承、保护单位等等,个人是没法申报的,红桥市场给了我这个机会。2022年我评上了非遗传承人,感觉信心和责任更大了。”刘东说。

刘东在画鼻烟壶。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靠传统技艺活下去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新经济形态的不断出现,传统技艺如何产生市场收益以维持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是非遗技艺面临的共同难题。
20世纪90年代,刘军曾做过北京地区的市场调研。“当时北京没有专门卖扇子的,我们抢这个商机。那会儿红桥市场还是农村集市的风格,五金、家具、猪肉、海鲜应有尽有,我们的受众是国内的批发商,他们来店里进货,再拉去景点、商场出售。”
2005年前后,国内电商平台兴起,刘军的实体批发生意受到冲击,需要寻找其他的出路。红桥市场也在思索转型,自1979年诞生至今,市场转型了4次,逐渐从农贸市集变为一个侧重于文化传播的商场。
非遗传播孵化园就是转型成果之一。这一园区是集非遗文创作品展示、非遗体验课程、非遗大师互动交流的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区域,也为非遗传承人、创业者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搭建起展示、服务、培育、孵化的平台。刘军开始利用孵化园提供的资源,进行技艺展示、做电商推广。
“之前我们是手艺人,评选上非遗传承人之后,作品就有了更多文化符号,能拓展更多的服务形式。”刘东介绍。园区内有一个非遗体验教室的共享空间,非遗传承人可以在此为客户上课,以市场为平台,他们也可以按照客户的要求来设计产品。

刘东的内画作品。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在接待国内外游客时,刘东发现很多人对内画技艺并不了解,对想要尝试的群体来说,往往需要学习很久才能绘制出作品。在设计体验活动时,他研发了内画材料包,跳过最难的部分,让绘画者短时间内就可以有作品形成,激发普通人对这项艺术的兴趣。这款材料包可以进校园、进社区、进工会活动,普通人也可以来到市场听课体验。
非遗技艺面临的另一个困境是传承。技艺需要长期学习,变现又没有定数,刘东的学生里有画得很好的,但只作为爱好,没想过将来以此为生,一些孩子毕业之后就慢慢放弃了。当红桥市场组织学生前来参观体验时,刘东也将此视作寻找徒弟的机会。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靠近天坛公园世界文化遗产与北京中轴线,位于交通便利的北京老城区,红桥市场是外国游客热衷打卡淘货的所在。
“他们有时会让我在扇子上写自己的名字,白纸、黑字、红章,这是他们心目中的中国风。”刘军笑道。不同风格的扇子与扇面的书法绘画,是外国游客在本国难以见到的艺术形式,中国山水画、知名景点也是他们热衷的扇面图案。他还发现,以前外国顾客喜欢仿古的黄色扇面,他们认为这是“中国黄”,随着了解中国文化的老外越来越多,喜欢白色扇面的顾客也多了起来,因为这用到了中国特有的宣纸。
今年,一位欧洲游客走进刘东的店面,进来就用中文说,“我30年前来过这里。”刘东一惊,“我都不知道30年前的红桥市场是什么样。”

非遗传承人刘军(右)和刘东(左)。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刘东的店面以私人定制绘画为主。国内的顾客喜欢定制人物肖像,外国顾客则喜欢有中国元素的图样,如长城、熊猫、山水画,甚至清明上河图。
今年夏天,一群来自新加坡的学生在北京研学,向刘东学了一星期的内画;不时有外国元首、记者、游客受邀来市场打卡,体验了解精美的中国非遗技艺。
对市场内的非遗传承人来说,这里已成为对外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张磊 校对 张彦君


